1. 首页 > 财经资讯

投资、合作、本土化生产……跨国医疗企业刮起“中国风”

  当前,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和历届进博会一样,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进博会的重要看点。

  而在生物医药行业,“本土化”已经成为跨国药企在华发展的一大关键词。在各家药企的展台上,这一道路也被展示了出来。截止目前,本届进博会上,已经有数十家跨国制药、医疗器械企业宣布其在中国的新动作,包括了直接投资、与本土企业合作、进行本土化生产的多种形式。

  投资与合作并行

  增资、投资是最直接的方式。在今年进博会上,生命科学技术服务商思拓凡在进博会宣布在华增资6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中国科创中心;增资后,思拓凡中国科创中心总投入近1亿元人民币。在进博会期间,思拓凡还与植恩生物、原启生物、和元生物、赋成生物等公司举行了签约合作仪式,这些合作均是围绕生物药的研发与生产。

  除了思拓凡,本届进博会上,诺和诺德也宣布投资4亿元人民币成立诺和诺德(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对其在中国大陆生产、贸易、研发等业务实现控股,以整合优化公司在华业务资源。参展进博会五年间,诺和诺德已经五次投资中国,投资总额将超过25亿元人民币。

  此外,肖特第四届进博会宣布的追加两项重大投资,也就是肖特玻管与医药二期工程都正在稳步进行中。去年,肖特集团追加缙云药品包装厂二期投资3.8亿人民币,肖特医药系统亚洲总部落户缙云,标志这家百年玻璃制造商的在华业务进一步扩展。

  不仅仅是增资、投资,和本土企业合作也是另一种方式。

  如罗氏诊断宣布与多家公司签署合作,其不仅与艾米森、东方生物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与体外诊断上游平台企业菲鹏生物达成了战略合作。其中,罗氏诊断和艾米森的合作将从结直肠癌早筛开始,和东方生物合力研发的首批检测项目为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检测,而和菲鹏生物的合作重点将放在体外诊断领域原料产品技术服务方面。

  罗氏诊断是全球体外诊断四大巨头之一,与雅培、丹纳赫、西门子医疗四家国际巨头占据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半数以上份额。和其相比,东方基因、艾米森等显然是“后来者”。但是,在疫情下,国内分子诊断产业链迅速崛起,也迫使老牌跨国诊断公司在华迅速改变发展思路。

  无独有偶,在国产测序品牌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进博会上,基因测序行业头部公司因美纳将在本届进博会期间与近30家中国基因检测企业及商业合作伙伴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意向,进一步拓展了这家公司在国内基因检测产业的好友圈。

  其中,因美纳将与予果生物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同推动全能型台式测序仪NextSeq 2000国产化,该产品是因美纳目前在国内测序仪产品中性能最强大的台式测序仪。此外,其与海普洛斯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拓展科研与临床两大领域业务,而这两大业务方向也是目前测序行业的主要引擎。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顿慧医疗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开拓精准医疗市场。

  无论是增资还是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表现的都是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近年蓬勃发展的态势和迅速增长的商业需求。而为了顺应商业需求并实现企业商业价值,大药企和本土企业的合作也体现了其在如今商业争夺战中的应对策略。其中,要逐渐下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普遍的选择。这一趋势也不仅仅出现在诊断行业,其在器械领域也有显现。

  在今年进博会上,爱德华展示了与本土医疗器械领军企业迈瑞医疗合作一周年的成果。该成果是双方共同开发的创新接口解决方案(FloTrac? Interface Solution)。所谓“解决方案”,通俗理解就是迈瑞医疗的病人监护仪(BeneVision N系列)配上了爱德华的“接口”(FloTrac系列产品)。这一产品组合是今年首次亮相进博会,它源于去年进博会上爱德华与迈瑞医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这一产品组合已于近日在国内上市,并在北京、河北等地的主要医院可用。

  事实上,通过形成组合产品的方式,也是外企部分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国内医疗机构“尝鲜”跨国药企科技;而对于跨国药企而言,这也是一种刺激产品销售、打开市场的途径。

  除了爱德华与迈瑞医疗,进博会期间,史赛克中国与海泰新光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合作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专属的内窥镜摄像系统。海泰新光是史赛克在中国达成的第一个本土合作伙伴。自2008年起,海泰新光就与史赛克在内窥镜产品生产领域进行了合作,此次达成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后,也意味着海泰新光能够借助史赛克的商业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内内窥镜市场的发展潜力。

  除此之外,强生旗下的眼科品牌强生眼力健宣布与爱尔眼科签署为期一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中,推动屈光白内障手术在中国尤其是下沉市场的发展就是其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样在眼科领域,视力保健和眼镜制造商依视路陆逊梯卡也与宝岛眼镜母公司星创视界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内容为提升变色镜片使用体验和加强光线防护管理认知等。换言之,依视路陆逊梯卡未来会进一步突破变色片和光线管理市场。

  加强国内生产和产业链建设

  在寻求外部合作之余,外资医疗企业也越来越多的选择将产品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这既有疫情之下的催生因素,也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整体需求上涨、相关产业链完善程度不断提高息息相关,使得更多外企考虑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开展。

  如赛默飞宣布在进博会现场宣布将于年内完成Axia ChemiSEM扫描电镜的本土量产。在今年9月20日,赛默飞还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投资设立赛默飞世尔科技粤港澳大湾区基地。该基地预计将在2023年建成并投产,建成后将生产包含高端实验室设备、分析仪器及实验室耗材等在内的高附加值产品。这也是赛默飞继苏州生命科学产业基地、杭州生物制药工厂之后,近两年来又在中国本地生产制造领域的一大进展。

  此外在今年,波士顿科学成功注册了波士顿科学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为的是进一步加速公司在生产、转化、创新孵化等领域的本土融合。两年前,2020年7月,波士顿科学借力医疗器械注册人(MAH)制度试点本土生产的血管内超声系统(Polaris)在今年7月正式获得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该公司首款借助医疗器械注册人(MAH)制度获批的产品。今年9月,首台血管内超声系统Polaris从上海捷普工厂下线,这也成为了该公司首个在中国生产、供应本土的产品。

  除了在国内追加投资,在国内生产,跨国药企也依旧在努力突破商业渠道。例如,今年首次参展的全球最大仿制药企梯瓦制药在进博会上与国药控股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梯瓦制药将借助国药控股的药品终端布局、药事服务能力、各省准入能力等,进一步提高其药物可及性和供应稳定性。

  今年7月刚完成拆分、主营健康消费品的赫力昂,基于对数字化创新拉动消费的期待,在进博会上介绍了其在中国的数字化建设战略,并讲述了其与天猫、微软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案例。本次进博会上,赫力昂还与京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赫力昂中国首席数字及营销官李娇骄发言中提及,在双方合作中,公司实现了善存品牌营销活动 CTR(指网络广告点击到达率)21.9% 的提升、电商平台品牌购买转化率 14.3%的提升。

  同时,赫力昂还在进博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公司正和微软在共同扩展微软视觉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功能,该合作能为1500多种赫力昂产品提供更详细的标签信息,为视力障碍者带来“听产品说明”的便利。

  此外,推动公告卫生体系的建设,也依旧是药企的重点工作。如今年首次参展进博会的吉利德在进博会上分别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杭州市拱墅区政府、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就病毒性肝炎防治、HIV防治以及引进临床急需药品等主题达成和启动战略合作。这些合作将集中推动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建设,而这也有利于吉利德主营产品肝炎药物、HIV药物的进一步推广。

  疫苗方面,本届进博会上,赛诺菲疫苗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签署“联合建设公众疫苗科普基地和预防接种高级研修实践基地”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期应对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公共卫生人才质与量不足的国内公共卫生短板。双方合作将依托深圳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通过高度互动的方式科普疫苗知识,增强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信任。同时,借助集教学培训、实操演练、考核发证的培训体系,为公共卫生系统在培养预防接种人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