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德勤中国谢安:气候风险管理将重塑信贷业务

  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全面阐述。绿色金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逐步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气候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助力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

  目前金融机构面对的气候风险压力有哪些?下一步商业银行应如何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国际上有哪些应对气候风险的成熟经验?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采访了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主管合伙人谢安。

  他指出,气候风险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成本损失,金融服务业也不例外。他总结道,目前,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上仍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可用性和颗粒度不够、不同行业的风险差异性较大、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大等方面。

  严防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中国经营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气候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安:气候变化主要带来两种风险,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源于影响日益增大且频繁发生的高温热浪、洪灾、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海平面上升和平均气温上升等长期气候变化。转型风险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伴生风险。推动低碳转型进程需要政府出台刺激措施,而许多企业、投资人和借款人或因此面临高额的转型成本。有序高效的转型可能蕴藏巨大发展机遇,但那些投资或从事碳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资产搁浅的风险。

  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相互影响,并不孤立。例如,物理风险增加可能会导致政策变化,进而增加转型风险。

  气候风险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成本损失,金融服务业也不例外。虽然气候相关风险与财务风险间的传导机制较为复杂,但气候相关风险目前已被认定为根本性财务风险。全球监管机构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气候相关风险管理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压力测试作为风险管理首要步骤。

  《中国经营报》:随着监管层持续强化气候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在此方面也有所动作。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哪些比较大的挑战?

  谢安:如今,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上仍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可用性与颗粒度不够、不同行业的风险差异大以及气候风险时间跨度大等方面。

  数据颗粒度指的是数据的细化或综合程度的级别。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用于气候情景分析的数据在可用性、质量和颗粒度方面存在差距,这在转型风险方面尤为突出,即便有了数据集(是一种由数据所组成的集合),数据集的更新速度也可能带来问题。监管机构往往间隔较长时期才能更新一次数据集,无法满足金融机构每季度或每半年就更新一次数据的需求。此外,金融机构在将这些数据进行转化以适于现有程序和系统时仍面临技术挑战。

  关于不同行业的风险差异,模型需要足够完善才能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对金融机构涉足的众多行业的具体影响。有的地区和行业面临不同形式的转型风险,有的风险已迫在眉睫,有的需假以时日才会显现。此外,在以全球供应链为基础并依赖多国市场的经济体中,诸如此类的风险又都相互关联。

  关于气候相关风险时间跨度,许多金融机构在制定压力测试和战略时通常以五年为期。但一些转型风险情景的时间跨度往往会持续到本世纪末,评估气候风险并制定战略性、前瞻性的组织应对举措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金融机构可能需要改变既定的短期程序和固化的思维模式。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面临着从组织自身带来的挑战,比如气候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的一致性与可靠性问题、气候和建模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整个组织的协调配合等。

  将气候风险融入信用风险管理

  《中国经营报》:为更好的应对风险,监管层的政策指引愈加完备。如今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基于此,下一步商业银行应如何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谢安:银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因此发生了显著转变。

  银行信贷业务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有可能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作为实践的第一步,商业银行应重新审视其信贷业务战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并将更多气候相关的考量融入信贷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

  在战略规划与产品研发阶段,要建立绿色信贷产品和产品组合的目标;在客户开发与贷前审查阶段,要锁定气候风险较小的行业和机构;在授信与审批阶段,要在授信和风险评级过程中考虑ESG/气候风险因素;在押品管理与风险对冲阶段,要与外部机构合作转移气候风险;在资产组合监控与管理阶段,要评估气候变化对违约率的影响以进行压力管理;在违约管理阶段,要评估气候风险对资产损失的影响;在报告和披露阶段,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和预测监管要求,如压力测试。

  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并将气候风险指标融入信用风险管理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这也是迈向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中国经营报》:国际金融机构也一直在寻求气候风险防控方面的突破,从具体实践看,有哪些好的实践经验值得在中国借鉴与推广?

  谢安: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融入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还可以考虑采取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在商业银行投资组合中,要对行业特性进行考量。鉴于气候变化对经济环境下的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该按行业来分析其信贷组合中的气候风险。例如,房地产行业和农业行业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受到飓风、旱灾等物理风险的影响。同理,在向碳中和经济模式转型的过程中,煤炭行业由于新法规的出台,其自身向绿色技术的转移等因素,或将成为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

  二是利用外部资源将气候风险融入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在对气候风险进行评估时,可以同时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银行在内部增进气候风险的计量能力时,可以整合协调外部专家资源,如在可持续发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和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专家。

  三是集团层面气候风险管理的协调整合。各家银行将气候风险融入信贷周期管理的优先度通常取决于其风险管理方案的成熟度。在许多金融机构,知识的分享与传递局限在风险职能部门层面,但气候风险管理可能需要在整个集团层面协调整合。在这种更成熟的模式下,气候风险偏好被明确定义,全集团齐心协力对气候风险管理进行监控、计量及报告。

  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中,由代表着全球银行业约40%资产规模的近百家银行组成“净零碳排放银行业联盟”共同作出净零承诺。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气候大会已在埃及开幕,相信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会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承诺,这些承诺都将改变商业银行对碳密集型企业和绿色经济的融资策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