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打造一流研究所!中邮证券黄付生:发挥邮政平台优势 坚持差异化竞争

  今年,中邮证券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聘用黄付生任职公司分管研究业务的高管,同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所所长。黄付生具有丰富的券商卖方研究经验,最早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从事了10多年的宏观和消费行业研究,之后5年多在太平洋证券打造卖方研究业务。中邮证券为何会成立研究所,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就此,券商中国记者对黄付生进行了专访。

  黄付生表示,中邮证券研究所力争2024年成为行业排名前20位,员工在200人左右的中大型研究所。中邮证券研究所本着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原则,目标是力争三到五年成为市场化的头部研究机构,建立一个和中国邮政集团地位相匹配的市场化券商研究所。

  邮政平台对业务开展帮助较大。“邮政集团和大量央企都有战略合作,既能发挥我们的研究优势,也能协调客户资源。另外,中国邮政在省、市地县都有分支机构,对我们研究当地经济、产业和各地上市公司的对接、跟踪,能发挥巨大的优势。”他说。

  他表示,随着行业的发展,对研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服务的面会更全,对整个券商所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对于“90后”分析师的高流动性,黄付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稳定人才,除了平台、机制以外,还要保证员工个人的自主性和受尊重的获得感,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

  依靠邮政平台做大做强

  券商中国记者:中邮证券研究所自今年起发力卖方,背后的缘起与战略考量是什么?能否介绍下研究所未来的规划?

  黄付生:中邮证券是中国邮政集团金融板块的重要一环,邮储银行和中邮保险在相应的行业排名都比较靠前,但中邮证券整体规模较小,行业排名相对靠后。根据集团和公司的十四五规划,中邮证券将力争发展成为一家行业排名靠前的中型券商。研究所将是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战略性业务,助推公司发展。同时也将扮演邮政集团体系内市场化研究机构的定位。

  中邮证券研究所本着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原则,目标是力争三到五年成为市场化的头部研究机构,建立一个和中国邮政集团地位相匹配的市场化券商研究所。今年打基础,建设队伍,年底将形成一个行业研究和销售队伍齐整的卖方机构,人员从0到接近80人。明年,将建成超过120人的中型研究所。2024年力争成为行业排名前20位,员工在200人左右的中大型研究所。十四五末,成为优秀人才汇聚、海内外客户覆盖齐全、研究影响巨大的头部研究机构。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研究所,我们还是立足于做深度研究,自下而上创造价值原则,进而聚焦一些核心行业的优秀分析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服务,为二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集团的各类机构客户和协同业务提供研究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研究所目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何特色?

  黄付生:传统的研究方面,中邮证券研究所将聚焦在新能源、硬科技,医药消费、化工、有色新材料等关键行业。同时发挥中国邮政在网点方面的优势,在各行业的产业链研究做深做细,在有资源优势的交运物流、金融等行业精耕细作。服务方面,在做好传统卖方研究的同时,还希望在产品销售和整个金融产业链的整合方面,做新的探索,发挥我们自身的一些优势,在产品销售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一些差异化的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您认为有哪些券商研究所的上升路径是可以借鉴的?中邮研究所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黄付生:这几年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壮大,催生了卖方机构的繁荣,无论是传统的优势研究所,还是新进入的中小型券商研究机构,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造成了行业排名和实力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所有研究所,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对象。他们在管理风格、考核激励、研究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中邮证券研究所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是,在发挥我们资源和新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快速搭建一只行业覆盖齐整,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以及能够对客户进行全覆盖的销售队伍。然后我们再打磨团队,形成我们的特色,能对客户输出有影响力的研究和产品。

  券商中国记者:作为邮政系统的券商,中国邮政集团的平台优势将为公司研究带来哪些独特优势?

  黄付生:邮政集团作为中央直管的大型央企,平台优势对我们整个业务开展有巨大的帮助。

  首先在资源协同方面,邮政集团和大量央企都有战略合作,既能发挥我们的研究优势,也能协调客户资源。另外,中国邮政在省、市地县都有分支机构,对我们研究当地经济、产业和各地上市公司的对接、跟踪,能发挥巨大优势。

  集团所属的邮储银行已成长为中国第五大银行,正在发力财富管理业务,产品代销能力将会得到释放,对我们协调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客户的业务,有天然的优势。另外,中国邮政旗下的其他金融资源也会在我们研究所获得很好的挖掘和体现,助力集团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上形成闭环。研究所将发挥中枢作用,将邮递、银行、保险、券商等业务的协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在我们研究体系上,无论是总量分析师,还是行业分析师、机构销售,都会受益于整个邮政集团所赋予的各种资源,对个人在研究或市场开拓上形成助力。

  扩充分析师、销售队伍

  券商中国记者:在人才团队建设上,能否谈谈今年有哪些布局?对于研究员如何培养与考核,侧重哪些指标?

  黄付生在人才团队建设上,我们起点高、速度快。通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基本上建立了比较齐整的研究队伍,目前在医药消费、科技、新能源、有色化工、地产产业链等主流的行业,以及轻工、医美、传媒、农业等细分行业的优秀分析师都已到位。另外,我们基本上也建立了一个覆盖四地的完整销售队伍。目前,中邮证券研究所已经对外开展正常的研究服务工作。到年底,我们会建成80人左右的团队,明年力争要达到120人的研究销售队伍。

  我们的核心分析师,以引进为主,团队成员以引进和自主培养为主。在一些核心的行业上,我们引进市场比较成熟的首席分析师,也通过多种渠道,从同业或者产业引进一些优秀的,有比较深厚研究功底和产业背景的助理分析师。最后,我们也会通过整个集团的校招渠道,每年补充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和人员储备。在人员的招募上,也本着志同道合,共创事业的初心,打造一个团结协作、氛围友善、积极向上的团队。

  在人员的考核方面,我们以传统卖方的研究业绩考核为主,同时兼顾公司内部各业务线的服务,以及集团及所辖单位的合作。我们更倾向于研究员和销售做有长期思维的工作,鼓励对产业进行深度研究,培育有价值的机构客户。

  券商中国记者:贵研究所在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方面有何特色?如何看待每月金股产品对公司品牌、知名度提升情况?

  黄付生:中邮证券研究所致力于打造一个以研究为基础,做深度研究、挖掘个股的有特色的研究所。我们不进行当前行业已经同质化的竞争,避免行业内卷,发挥我们整个平台的优势和研究的特色。在营销上,我们也是以专业服务为主,避免大量同业以服务为主的模式。

  券商的每月金股对公司的品牌塑造和知名度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整个金股的选择,也体现出一个研究所在行业和公司研究、挖掘方面的实力。它又是一个客观的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和社会群体关注。我们将来也会推出金股,服务各类投资者。

  中小券商发力研究所有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近年来多家中小券商发力打造研究所,在您看来中小券商发展研究业务的难点和优势分别有哪些,未来如何脱颖而出?

  黄付生:这几年大量的中小券商打造研究所,主要还是投资者机构化和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推动的。在券商业务机构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财富管理、投行、资管和高净值客户、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都需要专业的研究队伍去服务。另外,很多券商及股东业务,也需要专业的研究力量支撑。

  券商发展研究业务的核心难点,一是很难招到优秀的分析师和销售人才。二是整个公司需要对研究投入大且能持续稳定,但见效慢,需要长期思维。三是有些券商的规模小、业务单一,无法适应专业机构对研究和综合业务的需求。

  中小券商做卖方研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就是机制比较灵活,执行效率比较高。机构业务对公司的贡献度很高,公司的配合度较好,相对也会更重视,这是一个显著优势。

  不过,中小券商做卖方业务也很容易达到天花板,进而影响队伍稳定。中小券商如果要脱颖而出,基本上需要有雄厚的股东背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影响力、号召力和懂业务的领军人物。只有股东背景强、综合业务突出、有市场化的机制、能够吸纳优秀的分析师和销售的中小券商研究所,将来才能够脱颖而出。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看待卖方研究行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如何留住人才?

  黄付生:这几年卖方人员的高流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随着机构市场的繁荣,各家券商都对研究团队进行扩容,再加上新进入的中小券商研究所,研究和销售人才明显供不应求。出现了各家券商纷纷高薪抢人的现象,进而导致整个行业人员流动频繁。

  对于券商研究所来讲,招募到优秀的人才并能留住,难度较大。当下“90后”分析师和销售已成主力,相比于“80后”的高忠诚度和归属感,待遇、职务或者环境,都更能成为“90后”频繁跳槽的因素。要想稳定优秀的人才,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有利于分析师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成长和体现个人价值;另外,公司要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吸引力;第三,员工要有个人的自主性和受尊重的获得感,整个团队的氛围比较好,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后,研究所的领军人物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团结、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分析师和销售。

  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

  券商中国记者:从行业的视角,您认为目前卖方研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黄付生:目前卖方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随着行业的扩容,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大量分析师速成,而他们对行业的认知、研究深度和功底不足。譬如,在很多研究所,从业不满两年、没有分析师资格的新人就能负责一个行业,成为事实首席;也有实业从业者进入证券分析师队伍,完全以产业专家的身份扮演行业首席的角色。大量分析师没有经历完整的产业周期,对行业和公司一知半解就出来独当一面,服务机构客户。

  二是,整个卖方的生态更加注重服务,而不是注重研究。由于卖方竞争的激烈,很多研究所就以服务客户为主,忽视了行业最本质的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去适当引导,证券公司从领导层面,规范研究队伍的工作和机制。另外也需要买方机构更客观的评价卖方,倒逼卖方从服务型转向研究型。

  券商中国记者:卖方研究行业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研究服务换佣金”模式,对此您有何看法?

  黄付生:卖方通过研究服务换佣金是一个成熟的模式,也是我们当前资本市场的体系决定的。这么多年以来,这种模式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我们券商的研究能力、机构投资市场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高换手等备受诟病。但我们要转到欧洲那种通过支付固定费用来替代交易佣金模式,从目前来看很难,也不适合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条件和环境。目前,新出现的券结交易模式,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券商中国记者:卖方研究行业这两年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行业未来会走向何方?

  黄付生:这几年卖方研究发展非常快,主流的券商研究所人员大幅扩容。以前超过100人就是大型的研究所,而现在200人的研究所数量众多,甚至出现了300人、500人的大型研究所。所以整个卖方研究的投入增大和人员的规模扩张,极大提高了卖方研究的门槛。

  由于人员的增加,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服务的形式都得到了提高,卖方研究也转向更注重产业链的研究,更偏好行业专家的服务,研究员更注重对个股的挖掘。销售更注重从单一的研究服务转型到提供销售、投行、资管等综合类的服务。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我们会沿着当前的方向继续强化和深化。对研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服务的面会更全,对整个券商所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加之公募基金本身也在发展,对整个券商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业务需求也是扩大的。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