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肖远企:要帮助新市民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拒绝高息诱惑高息陷阱

  11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分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举措。

  对于如何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肖远企认为,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熨平周期波动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肖远企表示,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措施,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肖远企指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要主动发现新市民金融需求。肖远企指出,新市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归属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城中村、走进这一群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政策支持。

  其次,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较陌生。”肖远企表示,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增加金融供给也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使不规范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伪金融产品”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

  再次,要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肖远企指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此外,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机构还要不断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以及征信查询等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确保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认性;同时还要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创业人员的担保贷款、针对快递和建筑工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各种保险产品等。这些都需要有足够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他说。

  熨平周期波动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肖远企还针对新市民的鲜明特点提出针对性要求。

  “新市民三分之二以上是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和收入受经济周期、所从事工作性质、甚至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存在更大波动和弹性。例如,在经济上行时,就业容易,收入也较多;经济下行时,就业困难,收入会下降。又如,在北方建筑行业冬天有很长时间不能施工,建筑工人就可能暂时性不能就业,收入会下降,甚至暂时没有新的收入。”他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优势,帮助新市民做好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

  “特别是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平滑这种波动对其个人和家庭金融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肖远企指出,金融健康是衡量个人、家庭满足支付短期债务和消费,以及储备长期支出和抵御长期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他认为,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这是其正常生产生活能及时修复并保持稳定的关键。因此,金融产品在波动曲线的不同时点上最好能灵活调整,与新市民就业和收入弹性较大这一特点相匹配相适应,要努力避免因财务接续可能中断和财务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损害。

  另外,肖远企提示,金融部门也要帮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拒绝高息诱惑高息陷阱。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