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过时牛仔裤如何处理?欧美二手衣服运到非洲危害当地环境

  开叉微喇九分牛仔裤、高腰阔腿牛仔裤、修身喇叭裤、紧身弹力铅笔裤……牛仔裤非常耐磨经穿,走进快时尚品牌店却会发现,每年春夏和秋冬两季,都有不同花样的新款在大量上市。忙于“买买买”的同时,可曾有人想过,“过气”旧款牛仔是怎么被处理的?旧衣服在回收过程中,是否反而会加剧环境破坏?

  在《被放大的欲望》中,兼具创业者、研究者和环保倡导者多重身份的玛克辛 ·贝达特,从美国的棉花农场追到亚洲的印染厂和纺织工厂,再回到美国的亚马逊打包仓库,最后又去了远在非洲的垃圾焚烧厂,揭开时尚界光鲜亮丽外衣背后的另一面,从一条牛仔裤自生产至成为废品的整个过程,反思消费主义泛滥后,过度消费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

  打开购物APP,会发现“双十一”时买的有些东西还没来得及发货,商家新一轮促销又来了,每年换季时添置最新款服装,也变得理所当然。但贝达特说,服装界不断追赶潮流的历史,其实是被人为刻意塑造的,这种刻意可以上溯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代。

  当时,路易十四希望法国取代西班牙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就制定了经济刺激计划。“太阳王”以贪恋美色闻名,时任法国财政部长根据国王的计划,推出一年两次的时装季,确保巴黎年复一年、每年两次定期推出时尚新品,形成一种崭新而持续的经济刺激潮流。与西班牙文化强调始终如一的外观不同,法式时尚意味着这一季所穿的衣服,下一季就变得过时,以至对一位法国法官来说,在1645年夏季穿1644年夏季的服装完全不可接受,即便那是最奢华的服装也不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计划地过时”。“通过操纵人们的欲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发源于此。”贝达特说。

  到了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到处都是永远在穿最新、最时髦衣服的网红,几乎在网红发帖的同时,他们所展示的最新服装的低价版就已经上架销售,快时尚随之兴起,在这个加速运转的时尚周期中,路易十四之前创造的两季服装日历,也指数级地增加到每年52个“微季”,这就意味着商家要生产更多的服装。贝达特说,以原本是工装裤、以质量好著称的牛仔裤为例,每年全球会销售12.5亿条,平均每个美国女性的衣柜里就有7条。由此可见,人们的消费观点在网络时代变得越来越扭曲。

  不断被淘汰的海量旧衣服去了哪里?很多人直接一扔了之,有环保意识的人会选择旧衣回收。一些精明的快时尚品牌商家顺势推出“以旧换新”的激励措施,比如只要捐出一整袋衣服,下次购物时便可享受八五折优惠。但是贝达特调查后发现,表面看,商家是在鼓励消费者参与环保事业,实际却是消费陷阱,根本目的还是为推动流量提升,因为那些为了购买新款牛仔裤而交出的旧牛仔裤,本来大都还可以穿。

  她在美国的废旧衣服回收站发现,80%被捐赠的衣物,不是被某个人拿着离开捐赠商店,而是被打成大包,千里迢迢运送到非洲的加纳。结果就是,一次性廉价服装越来越多,优质二手服装越来越少。最后,废旧衣服处理能力完全跟不上衣服的淘汰速度,绝大部分衣服直接成为垃圾。

  贝达特还详细写了她如何深入了解垃圾世界,实地探访服装垃圾处理的过程。她发现,那些人们怀着给与“二次生命”而被捐赠出去的旧衣服,其实在处理过程中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也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和污染。比如美国和欧盟的很多垃圾都被运到加纳的坎塔曼托,而这些垃圾只有25%能被送到当地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其余都被私人垃圾收集商贩随意倾倒、焚烧,极大地危害了当地环境卫生,甚至在2014年爆发霍乱,导致243人死亡。只不过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无人关注的非洲,因而在西方主流舆论场上踪影全无。

  在《被放大的欲望》中,贝达特也针对企业和消费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反对消费主义的建议。尤其是在孟加拉国,看到长期从事机械而高强度工作的服装厂女工丽玛一家,住在只有浴室大小的铁皮房子里,而她为之打工的H&M家族净资产达数百亿,贝达特非常难受,也真心同情她的遭遇。她在书中呼吁将服装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到“生活工资”水平,“以一件25美元的衬衫为例,这样做只会使其成本增加17美分。这对于处于服装业食物链顶端的人们,比如H&M的高管和股东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本书译者、本职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杨静娴却认为,贝达特要资本讲“良心”未免“理想化”,她认为更有可行性的是在消费者层面做些改变。

  “贝达特是80后,当初来中国工厂看牛仔裤面料生产过程时还怀着孕,书里写的快时尚也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相信读者只要沉下心去看,会有很多收获。”杨静娴说,她身边不少20岁左右的年轻人,家里衣柜就像《被放大的欲望》中那些追赶潮流的女孩一样,被衣服塞满了。她上中学的女儿受同龄人影响,也喜欢追求衣服的漂亮和新颖。之前,杨静娴网购的牛仔裤几十元一条,女儿没穿几次就不穿了,她也不以为意,觉得反正衣服不贵。等到闲置的衣服积攒多了,就送去回收或者捐赠掉,还认为这样做很环保。但翻译这本书,读到旧衣服被运往非洲的情景,对她内心触动很大。“今年‘双十一’我就忍住了,没给我闺女和自己买任何衣服。现在我的观点也转变了,不去追快时尚,宁可买贵一点的衣服,叫孩子学会珍惜,也会督促着她多穿几次。”

  杨静娴说,有时和女儿闲聊,提到和新衣服相关的话题,她就说说翻译感受,虽然每次女儿没说什么,但她认为应该这样做。豆瓣上,倡导极简生活、分享各种“抠门诀窍”的小组也越来越多。尤其疫情这几年,很多人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加务实,“相信这样的声音多了,以后面对过度消费的诱惑时,才会更加理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