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志愿服务是难能可贵的社会资本

  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在当天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刘韵华就志愿服务作了介绍。她表示,本轮疫情以来,共有28.7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其中,有3100余名志愿者积极响应、主动加入,组成30支方舱志愿服务队,累计上岗服务1.5万余人次。这些志愿者积极协助医护人员为入舱市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成为方舱内随处可见的守望相助的“志愿红”。

  广州本轮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应对难度之大,远超以往所有轮次,能够迎来目前的局面可谓殊为不易。这其中,作为防疫中坚和主体的医护人员付出最多、牺牲最大,其他相关的协助力量,公安、基层干部等也付出良多,与他们并肩战斗的志愿者也不遑多让,维持秩序、分发物资、宣传防疫等等,诚如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守护家园的强大合力。刘韵华会场上的那声“感谢”,他们受之无愧。

  事实上,不仅是疫情防控,过往的时光里,但凡发生重大灾难或遇到大型活动,你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重庆山火中的摩托车大军、泸定地震中的救援志愿者、冬奥会上的赛会志愿者,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了那些重大叙事。舍此之外,寻常烟火里也不乏他们的影踪:到山区给孩子上课的支教志愿者、给老人拍结婚纪念照的志愿者、帮助失散家人重逢的寻亲志愿者,诸如此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都给人以感动与抚慰。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遇到志愿者,这个世界便有机会多一点美好。

  对于志愿者,可以称呼他们为热心人或者雷锋。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大抵是比较难见到志愿者的:并不是“热血已凉”,而是因为以血缘、亲缘乃至地缘为纽带的社群里,天然就存在帮扶救助机制,可以解决遇困者的大部分问题。但在原子化、个体化的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消亡,这个时候,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个体间很难产生信任。也惟其如此,这个时候那些身着红马甲、愿意无偿助人的志愿者才显得难能可贵。按照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的观点,这份信任感就是一种无形但却价值不菲的“社会资本”。

  学者刘瑜曾以如何救助车祸中的伤者为例,介绍过公共生活的三种机制:其一,打电话找警察,这叫找政府;其二,路人甲跟伤者商量:你给我一万块钱,我就把你给救出来,这叫找市场;其三,路人中有几个特别善良的人站出来,决定无偿帮助被困的人,这叫找社会。在某些特定场合,当政府力有不逮、市场行为被人诟病的时候,社会的可爱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当然,社会也有它自身的不足,那就是它近乎“可遇不可求”,你不知道“好心人”到底在哪。

  从这个角度来说,志愿精神的弘扬、志愿服务的推广就显得意义重大,这是在涵养和培育社会,是在给社会播下一颗颗善的种子:没有人能笃定哪一颗种子会发芽,但肯定会有一些种子破土而出,整个社会的善的浓度便会因此上升。当善良与爱越来越多,那我们“转角遇到爱”的几率便会更大一些。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湾财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