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学界携手奋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征程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3日电(何燕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22年年会会议12月10日-11日在线上举行。庆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周年的同时,与会委员学者纷纷表示,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内在的中国特质,未来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工作的新时代新局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兵提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学委会委员们应深刻领会并开展长期而系统的探索,更好地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结合国情探索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中规院名城所所长鞠德东以云南的示范性探索为例,阐述省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凸显省域特色,核心是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强化省一级作为统筹协调管理的抓手,做好省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注重让人们能广泛享受到遗产保护带来的福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规院名城所学部主任钱川分享了北京崇雍大街伴随式街区更新的尝试。该项目摒弃了以往做法,将传统保护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一户一方案提升人居环境,参与式规划实现了从“我给你设计”到“我们一起设计”的转型,得到居民高度认可。

  张兵说,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希望学术委员会坚守和担当学术组织的使命,响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清华同衡规划院副院长霍晓卫举例说,“泉城”济南的营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保护泉与保护城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济南名城保护实践着重与泉域保护协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加强与世界文化遗产交流互鉴。”同济大学教授邵甬介绍了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并指出城市历史景观强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要实现宜居、活力、平等三大目标。“过去是防止破坏,现在是要积极利用,重视改善生活环境、发展包容性经济等。”同济大学教授张松认为,提升遗产地社区居民获得感,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的方面。

  同时,此次年会还安排了文博领域与数字技术应用主题报告,供委员学者开拓视野、学习借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健介绍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已从远海到近海到内水水域,从学术行为、行业行为转到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陕西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周萍分享了陕西博物馆展示内容扩充宣传的创新尝试,包括与展览内容研发同步运作系列讲座、学术研究、出版物、社教活动以及文创产品等。

  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广州已开展多年数字名城探索。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介绍,广州名城建成了数字化一张图管理平台,名城保护管理能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各个部门的沟通协同,同时也可进行精准化分析支撑科学决策。

  寄语未来,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要齐心协力共同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研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技术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阮仪三、汪志明、朱嘉广、吴明伟、应金华、杨律信、王瑞珠、李国恩、吴庆洲、单霁翔、郭旃等十几位专家也发表了视频致辞,忆往昔峥嵘岁月,让历史照亮前路,话未来再谱新篇。

  此次年会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以“迈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新征程”为主题。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