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钮文新:这个事情 央行配合特别重要——货币政策切忌因噎废食

  12月13日,财政部招标发行7500亿元2022年特别国债,其所筹资金将用于偿还当月到期的、2007年发行的7500亿元15年期特别国债本金。从刚刚公布的发行方式看,这笔特别国债已经被央行全数收囊,尽管过程是:先将特别国债发给指定商业银行,然后再由央行向这些指定商业银行购买,而且是一次性全额买断。

  本期特别国债期限为三年,中标利率为2.5%,这比当年发行的15年期特别国债4.3%的利率低多了,减少了财政负担。既然央行参与了特别国债交易,这实际就确保了特别国债的还本付息或续作,所以期限短一点,就可以达到这笔资金的降本增效。这当然是特别值得鼓励的一种做法。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可以在国债运作中予以配合,那财政融资成本势必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财政债务风险大大降低。

  从史料看,经国务院同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7年财政部所发15500亿元特别国债是为了购买外汇,并以此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来源。该特别国债期限为10年和15年,2017年12月是10年期到期续作,2022年12月是15年期到期续作。发行和续作方式完全同样,都是先向指定商业银行发售,然后由央行以同样价格买断。所以,整个过程基本不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货币流动性。

  当年这笔15500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对应的是中投公司对境外的投资,所以央行参与不会干扰国内货币总量。由于这笔投资会无限期持续下去,所以这笔特别国债未来也会不断借新还旧地持续下去,而整个过程中恐怕都离不开央行参与。

  央行和财政如此配合的做法是不是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大量对应于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有些甚至是国家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包括水利、高铁、高速公路等等,这些项目无论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就是短期内不会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如果这部分债务存量不能盘活,那各地的发展势必受到制约,甚至会成为债务风险日积月累。怎么办?需要央行介入,在不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至少应当把一部分最具长远价值的资产盘活。

  这显然需要央行改革旧有货币政策方式,而更多“利用地方政府债务的吞吐调节基础货币数量,进而影响M2增速”。这不仅会带给地方政府债务以更大的安全保障,而且会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但是,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央行担心:各级政府再现乱投资冲动,干扰央行控制通胀的努力。

  央行的担心有其道理,但我想说的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毕竟现在中央财政纪律已经大大增强,各级政府的投资冲动也伴随着投资的“相对饱和”而显得更加谨慎,这实际都为央行参与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困局提供了有利条件。至少,央行不应因噎废食。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困局,实际也是解决当前难题的探索与尝试。

  启用政府债务实施货币调节,这是货币政策改革的倒退吗?不该这样教条或本本主义地看问题。M2增速是靠数量调节、还是靠利率调节,还是数量价格一起调节,这只是个技术手段的问题,而不牵涉改革的原则问题。

  事实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其货币政策手段从未将数量调节列入“计划经济”范畴,而且在2008年之后被极端采用。对中国而言,我们当然没必要极端使用量化货币手段,但适度使用未尝不可。必须指出的是:改变“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手段,仅仅是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而绝非背离市场基本原则。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