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基金李栋梁:未来一个季度债市或趋乐观 淡化短期回撤看长远
近期,国内债券市场调整引起了市场诸多关注。债市怎么了?债券后市怎么看?债基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为解答市场关切,华宝基金混合资产部总经理、超11年债基管理经验“五星名将”李栋梁,火线带来深度解析,以飨投资者。
本轮债市调整原因
本轮调整是从“资金-短期债券”开始的,表象是大行的净融出变少、存单发行需求激增,本质上是当疫情的极端冲击变弱后,应对危机的资金价格偏离状态需要修正,央行基于此,引导货币政策正常化。最初是以大幅度曲线走平(短端快上,长端小幅跟随)的方式进行,但11月11日的防疫政策优化,以及随后的地产连续政策,带来了经济中长期破局预期,市场对债券总体趋向谨慎,债券各个期限都快速上行。
配置力量充当了加速器,一是临近年末,票息资产配置意愿有所下降,增量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以理财子为代表的大量净值化产品配置集中,净值回撤容易形成反馈循环,加速了整个行情,抬升了行情超调风险。所以从诱发因素来说,最早是“货币政策-资金价格”回归常态化带来的曲线熊平调整;接着防疫政策、地产政策带动整个预期变化,曲线总体上移调整;到目前阶段,已经转向配置行为、赎回压力释放的延续调整。
如何看待债券后市
我们认为,“货币-资金”价格回归已基本完成,转向收紧的概率不大;总体经济依然处于托底阶段,基本面、政策等因素对应的利率曲线已相对合意;因此,核心因素集中在配置动能何时增强,赎回压力何时缓解,这块有明显的预期自我实现风险,判断的难度要远大于应对。
比较确定的一点是,目前的经济依然有强烈的托底需求,货币政策只是回归常态,收敛不收紧的状态下,经过快速的上冲,资金端其实已经回归基本到位,在未来一至两个季度经济显著复苏前,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偏宽松状态。落到债券资产上,短端大幅度跟随后,总体接近合意,而且考虑到这部分久期低,对波动的敏感性低,从月度、季度视角来看,已显现配置价值。中长端,因为本轮调整幅度跟随有限,同时久期高、对波动的敏感性高,短期仍需要谨慎,但总体幅度有界;同时岁末年初,债券作为票息资产配置需求会增强,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未来一个季度的行情逐步趋向乐观。
更长远一些而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一来经济活动并非危机模式,二来经济数据弹性小,破局核心需要关注地产(周期)、消费(防疫)的变化。目前这两个因素已完成预期上的变化,但实际落地最早也要到明年一季度中后期,市场到明年三至四月份,是下一个需要高度戒备的时点。
因此,曲线中短期已经调整相对合意,当下盯紧配置机构行为变化、赎回压力变化,一旦能看到赎回压力缓解迹象,短久期的资产可以配置,长久期的资产可以交易。
华宝宝康债&华宝安宜操作思路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地产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海外货币政策紧缩进入尾声,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天平或正从债券向权益类资产逐步转移,只是过程可能一波三折。
随着债券短期收益率调整到位,收益率曲线短端的性价比提升,而长端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转债的走势和股票走势高度相关。我们下阶段的操作思路是,增加配置中短期限的信用债,小幅提升纯债组合的久期和静态收益。针对权益,若股票市场下跌带动转债下跌,将逐步增加转债的配置比例。
致投资人的建议
对于一级债券基金,投资人可以根据基金的历史收益率、净值回撤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来说,建议投资人长期持有,淡化短期回撤的影响。(CIS)
风险提示:本文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华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宝基金”)或华宝基金的相关部门、雇员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 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本公司不对本资料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诺或保证。投资人投资基金应依据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定披露文件提供的信息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代表本基金的未来表现,华宝基金在本文件中所做的业绩模拟是基于历史数据对历史业绩的模拟,不是对基金未来业绩的预测。本基金所采用的投资策略是否能达成目标有不确定性。华宝基金在本文件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华宝基金在本文件成文时的观点,华宝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本文件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华宝基金的立场,华宝基金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本文件中所涉个股仅作举例,不代表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