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是落实国家绿色金融战略的最广大的基本单元,如何立足县域实际,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通过调查,县域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是业务起步较晚,而发展速度较快;业务类型较为单一;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城商行次之。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主要难点,寻找突破点,以探究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出路。
问题与分析
绿色金融政策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落实保障机制。县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主要局限在信贷投放“两高一低”限制与节能减排等要求和目标上,尚需出台政策措施作支撑,需要指导目录和环评标准,以便提高绿色信贷可操作性。二是扶持激励政策。绿色项目存在期限长、风险大、开发成本高和收益低等风险,中小企业抵押品有限,支持绿色项目积极性不高;当前,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政策,贴补、减税和担保等制度。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绿色金融整体水平需提高。县域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水平较低,而绿色金融规模偏小,配套设施缺位,支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机构参与度不高。二是绿色金融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县域以绿色信贷业务为主,多集中在农业领域,非银机构参与率不高,基金、债券和保险等业务不足;往往采取谨慎、限制的授信政策,授信总量偏少。三是绿色金融产品较少,创新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对机构业绩贡献较小,激励不足,产品创新相对迟缓,简单复制传统信贷做法。四是内部驱动力需进一步提升。多数未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未建立与相关内控机制、信息共享与激励机制,主动性不强,驱动力有限。
绿色金融发展中介服务相对薄弱。一是与绿色金融服务相关的专业中介服务相对滞后。绿色金融对专业化分工有较高要求,而县域评估、评级等专业中介服务发展滞后,制约了绿色金融发展。二是绿色项目评估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尚需进一步完善。评估专业人才缺乏,对项目的环境影响不能作出准确评判,过度依赖于第三方评估机构,难以完全保证投融资项目。
信息不对称阻碍绿色金融发展。一是环保信息披露和共享系统机制有待健全。需要建立统一的环保评估标准,缩短信息更新时滞,完善县域共享环保信息平台。二是存在环保信息获取难问题。环保信息尚未纳入征信系统,征信所能提供环保信息的企业范围有限。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和项目,只能实地调查或通过媒体报道,有的无从获悉。
对策与思考
构建绿色发展的社会合力。要提高污染企业的违规违法成本,营建生态文明文化。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采取有差别化的授信政策,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构建税减、财补、信贷窗口指导、监管考核等综合体系。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考评机制。培育绿色金融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
创建绿色金融的扶持政策和环境。要制定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给予绿色金融机构倾斜和优惠。完善政府担保风补机制,增设绿色功能,组建绿色子公司;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和风投基金。制定绿色金融业务实施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硬性约束;对激励和监管政策效果评估和调整。
建设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探索设立生态基金和环保的金融产品。建立绿色债券市场、绿色保险市场;创新碳金融,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模式。对新兴节能环保企业实行差异化准入,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提高发展绿色金融的内部驱动力。构建绿色金融多层次战略实施体系,以政策工具与绿色评级等手段,引导绿色环保倾斜;制定绿色金融经营发展规划,加大绿色产业投入。加强从业人员绿色金融培训,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健全风控管理,对绿色信贷实施全程动态监控。
建立和健全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县域金融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企业执行环保和节能降耗等情况。搭建环保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产业项目名录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强化激励与约束力。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