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希望各界通力合作 构筑金融科技人才高地“强磁场”

   12月18日,在第四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新领域,新赛道: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科技人才高地建设”分论坛上,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钱斌在致辞中指出,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目前数字经济发展正在引领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全方位变革,倒逼金融行业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架构、从表现形式到服务效率发生重大改革,而人才是这些转变的基础与重中之重。

  此前印发的《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适应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现的配套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高校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近几年,我们看到,各家机构正探索建立‘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机制,积极培养‘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钱斌如是说。

  钱斌进一步表示,交行是唯一总部设在上海的中管金融企业,一直以来履行国有大行政治担当,全力发挥总部在上海的主场优势,对标党中央对上海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入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工作。从建设好金融科技人才队伍,营造求贤若渴、干事创业的内部氛围入手,努力打造吸引、培育中高端人才的沃土,让行业领军数字化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同时带动激发盘活存量人员能力提升转型,提高全员数字化素养,引进和培养一批深刻理解业务,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催化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交行先后针对性出台多项政策制度,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交行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中长期布局,重点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的各类金融科技人才,以外部引进、内部转型、激励赋能等方式,努力打造“人数过万、布局前瞻、敏捷高效、价值创造”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多元化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加快实现人才队伍数字化转型,促进业技融合,提高银行业务数字化水平和金融生态经营能力。

  二是丰富人才培育模式,鼓励通过项目实战锻炼选拔金科人才,有效构建多梯度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将岗位实践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强调训战结合并发掘高潜力人才。推动金融科技部门主动开展技术人才输出,对内向业务部门派驻业务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团队,对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昨天的主论坛上,交行作为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的联盟理事长单位,与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共同发起启动了上海金融科技人才涵养实训基地,打造面向金融行业的科技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全力助力金科人才涵养以及在职员工能力提升。

  三是聚焦实战检验与价值创造,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交行持续完善金科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人才在项目中成长、在应用中体现技术价值的评价导向。进一步研究优化关于岗位评价、职级评定、中长期激励等一揽子金科人才全面薪酬策略。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人文关怀,创建“报国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优良企业文化,弘扬金科人才的科学家精神、主人翁精神,营造宽松的科研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增强金科人才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对此,钱斌指出,一是要提升金融科技人才的伦理素养。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数据和技术的谬用、滥用也会衍生出复杂多样的问题。这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始终坚持“科技向善,数据平权”的伦理操守,重视并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伦理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

  二是要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平台,因地质宜、因材施教,打造特色的金科人才教培机制。鼓励高校进企业实践,开设相应专业课程,研究符合社会需要的课题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科技人才,加速前沿理论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降低企业招聘、培训成本。

  三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的金科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去年,在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交行举办了首届新金融青年领军者训练营,通过跨界组合搭建人才技术和项目的对接平台,激发新思想、新花火,挖掘新人才。历时近一年,训练营孵化出一批优秀项目,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同时也看到实体经济需要哪些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在座的嘉宾来自金融监管机构、高校、金融同业机构、科技企业等单位,希望社会各界都能通力合作,构筑金融科技人才高地“强磁场”。

  钱斌强调,如何将上海加快构筑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金融科技人才高地,打造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筑梦之地、逐梦之都、圆梦之城,力争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是当下重要的议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