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中国出台重磅文件力促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近日对外发布。专家分析称,作为首部从生产要素高度部署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国家级专项政策文件,“数据二十条”将以基础制度解决这一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当前,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早已提上中国的发展日程。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表示,中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庞大、产业门类齐全,数据资源总量十分可观,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能够催生巨大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当前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均高度关注数据要素资产化管理。随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数据交易的力度快速加大,近年已形成构建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有效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良好现实基础。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以数据要素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为主业的数据型市场主体总量快速增长,并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近4年全国大数据领域共启动投融资项目1300余个,融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不过,眼下实现数据资产化仍存在一些基础难题,而这正是扩大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核心所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中国数据资产化的探索已经展开,但受制于数据权属制度、定价制度、分配制度等均不明确,使得这一探索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数据二十条”的主体内容和重心均在于此,其落地实施将推动数据资产化实现大步跨越。

  例如,数据产权制度被视作“基础制度中的基础制度”,它影响着数据应用的积极性、数据交易流转的可行性、数据分配的公平性,可谓牵一发动全身。但在数据生产、流通、使用等过程中,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等相关主体对数据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且呈现复杂共生、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

  余晓晖分析称,在关于数据权属界定尚存巨大争议的当下,“数据二十条”走了一条相对稳健的道路,没有明确去界定数据权属应该归属于谁,而是明确了数据产权制度创新探索的重要原则和机制。

  比如,文件明确了总的原则是保障权益、激活价值,明确了数据权利分离,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数据产权“三权分置”),明确了分类分级授权的基本方法,着力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这些数据权属原则和方法的明确有利于激发经济社会各主体的创新热情,在探索中推动合意的数据产权制度的形成和数据价值的释放。

  数据收益形成和分配机制是另一个问题。专家指出,当前数据分配主要是通过“以数据交换服务”“谁占有谁受益”等事实上的分配机制为主,难以真正满足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分配原则和要求。

  “数据二十条”从多方面破解这一全球新难题。余晓晖介绍,文件明确提出数据要素的分配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保护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各方利益;强调可以通过协议、分工、提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收益共享;明确了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如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收益用于公共服务支出、鼓励大型数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

  具体针对数据要素市场中数据垄断的问题,“数据二十条”提及,建立健全数据要素登记及披露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竞争政策与大数据中心主任付宏伟表示,上述机制旨在弱化数据寡头对数据的掌控权,增强数据生成者(即用户)和数据监管者对数据的监管。通过加强信息对称,削弱数据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