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双万城市”东莞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12月22日,2022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嘉年华开幕,在19个镇街(园区)先后举办5个篇章共32场系列人才主题活动。东莞迎来一年一度的人才盛会,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发展集结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双万城市”东莞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竞跑“双万城市”新赛道,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以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广聚天下英才,建设人才强市。截至今年7月,东莞人才总量超282万,高层次人才超20.5万。

  时代之需

  东莞为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加渴求人才

  今年来,东莞人才工作持续出高招、上“硬菜”——

  5月,CBD高楼为人才亮灯,尽显爱才诚意;6月,开展一系列高品质文艺演出人才专场活动,以艺术之名传递城市尊重人才的温度;9月,推出全国首支以“人才”为主题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7月和10月,多次组织科技企业奔赴成都、绵阳和长沙,跨省展示东莞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这些密集的动作,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东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制造业名城东莞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悟。

  从战略定位上看,国家、省赋予了东莞新的发展定位。

  在国家层面,东莞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这意味着东莞和深圳一道,从“地方队”跻身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成为未来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合的重要力量。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种子选手”,同时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城市之一。

  在省层面,广东对东莞寄予厚望,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先后在东莞落地。

  东莞早已不是南粤大地一个不知名的农业县,也不再是“来料加工、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如今的东莞,在全国和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版图中,占据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位置。

  从客观环境上看,东莞面临着新的外部发展竞合环境。

  近年来,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外贸大市东莞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发展困局。过去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式微,国际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新冠疫情又对产业链条稳定持续造成冲击……东莞“打铁必须自身硬”,唯有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拓宽企业的科技“护城河”,加强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经济发展才能逆势突围、企稳向好。

  从历史维度上看,东莞已步入“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

  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人口突破千万,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开启“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是东莞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是东莞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更是东莞厚植自身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根本依托。

  “双万城市”是全国近300个地级市中的“优等生”。身处这样的“尖子班”,只有当东莞千万人口中的人才比例持续上升,化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东莞才能以更优的产业结构、更高的亩均产出、更好的人口素质,持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底色,在新起点上继续争先进位。

  东莞对人才的渴求,是城市的心声,更是时代的呼唤。

  发展之要

  东莞何以引才留才

  282万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它是城市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何以高瞻远瞩、跑马争先?高层次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数百位高层次人才从北京来到东莞,扎根建设“国之重器”;一大批海归优秀人才放弃在国外的优越工作和“终身教职”,来到东莞做科研、办企业;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技能人才来到东莞,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东莞像一块磁铁,让人才相聚一堂、近悦远来。

  这里有追梦圆梦的宽广舞台。

  当前,东莞已形成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的集聚态势,积极支持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引才育才;与知名高校院所及企业共建32家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各层次人才近8000名;重视培养工程师人才,东莞被纳入全国首批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城市之一;推动专家人才参政议政,积极推荐人才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

  这里有干事创业的贴心政策。

  以健全的政策体系促进引才留才。今年来,东莞出台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构建“1+1+28”人才政策体系;梯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374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有11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3700家。

  以有力的改革创新释放人才活力。东莞优化人才考评机制,成为全省首个获得人工智能副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地市;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个人素质、工作业绩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技师及高级技师评价模式;发行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人才示范点专场),为14家科技型企业低成本融资1.93亿元;搭建人才地图框架,改变人才引进广撒网、等人才的被动局面。

  以细致的政务服务提升人才黏性。东莞出台稳岗、促创、引才等措施,共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1.76亿元;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比增长超过30%;成立人才发展联盟,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设集“人才资源统计、人才数据分析,政策信息推送、奖励补贴申领、精准服务保障”为一体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让人才服务更有温度。

  这里有安居乐业的怡人环境。

  东莞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截至今年7月,共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6.5万套,“莞寓”品牌连续20个月跻身住房租赁行业全国“人才公寓”品牌榜单前三;举办高品质文艺演出人才专场活动,共四大版块十余场演出;通过CBD为人才亮灯、打造20台“是人才进莞来”主题公交车等多种手段,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

  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东莞用实际行动证明,“是人才进莞来”绝不是一句空口号。

  未来之势

  人才将给东莞带来什么

  “嫦娥七号”要去月球找水,中国散裂中子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22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团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束流线上开展了“嫦娥七号”重要载荷——“中子伽马谱仪”的中子标定实验,该载荷将用于获得月表的水分布。

  中国散裂中子源自投入运行以来,已汇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其平均年龄不到37岁,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已担任系统负责人。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8轮开放运行,完成课题800余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源头创新硕果,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就是科技的能量,亦是人才的伟力。

  东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引才“成绩单”。现有282万人才、20.5万高层次人才中包括了高端人才1240名、双聘院士2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3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总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市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500多个。

  东莞在全国的科创实力和人才吸引力节节攀升。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东莞科技创新竞争力挺进全国20强,较2020年上升20个位次;今年5月发布的泽平宏观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东莞排名16位;11月,智联招聘和泽连宏观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东莞排名14位。

  放眼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向这里集聚,东莞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口素质乃至城市形象、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282万人才就是282万种可能,这将让东莞的未来更加光明。

  “双万城市”东莞的人才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撰文:吴擒虎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