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中金公司:预计家电内需有望在未来1-2个季度触底回升

  12月27日,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家电消费复苏是大势所趋,但消费短期或有波折。消费端线下人流量的短期减少将对4Q家电消费产生短期影响,生产端家电生产进入淡季影响较小。我们预计家电内需有望在未来1~2个季度触底回升。

  全文如下

  中金联合研究 | 电动车:近期疫情对产业链开工率影响几何?

  2022年11月以来,疫情防控政策逐渐优化,我们分析了政策调整对产业链开工率带来的主要影响及相关机会,具体如下。

  摘要

  汽车组:疫情影响可控,短期存在扰动,长期需求回升。站在当下,我们认为11月份以来疫情政策逐渐优化对整车厂生产影响整体可控;展望未来,短期内23Q1整体板块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受多因素扰动下不确定性较高;长期看23Q1后行业需求有望不断恢复。

  电新组:疫情影响整体有限,春节后板块有望得到回暖。12月以来防疫政策优化对新能源车行业供需影响整体有限,从产业链基本面恢复节奏上,我们预计23年1-2月会是全年底部,春节后板块基本面回暖,需求端预期修正,板块估值有望实现恢复。

  化工组: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向好。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对中游材料企业影响主要集中在生产端和物流端,存在一定影响但总体可控。市场上目前主要锂电材料产品价格底部承压,未来应继续看好伴随技术演进的材料创新,国产化与海外布局等投资主线。

  有色组:疫情对开工率影响有限,镍产业链开工分化。从供给侧看,我们认为疫情对于能源金属的开工率影响有限。从需求侧看,近期锂电产业链需求偏弱,我们认为随着需求全面恢复将对金属价格形成支持。镍产业链有所分化,纯镍、硫酸镍开工率下半年走高,镍铁则较为疲软。

  机械组:结构件四季度排产环比略有提高,关注复合铜箔回调机遇。我们预计四季度锂电结构件排产环比略有提高,锂电结构件龙头企业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近期交易性因素导致回调较多,我们重申板块中长期价值。

  家电组:家电消费复苏是大势所趋,但消费短期或有波折。我们认为消费端线下人流量的短期减少将对4Q家电消费产生短期影响,生产端家电生产进入淡季影响较小。我们预计家电内需有望在未来1~2个季度触底回升。

风险

  疫情反复扰动;新能源车渗透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正文

  汽车组:疫情影响可控,短期扰动不影响长期需求回升

  疫情政策优化调整,整车厂生产影响整体可控

  11月以来,疫情防控政策迎来多次优化调整,从整车厂角度看,结合行业数据及我们的摸排调查,我们认为疫情对整车厂生产整体影响可控。根据整车厂所处地区疫情情况,我们认为少部分整车厂所处地区员工阳性感染比例高,面临生产受阻压力,12月产能环比11月或有所下降;大部分地区车企伴随疫情政策优化后产能影响不大,产销情况相比11月有望得到改善。

  少部分车企所处地区阳性比例较高,对比疫情政策调整前产量或受到一定影响。伴随着本次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少部分车企所处地区过往受疫情影响较小,而本轮疫情下病例快速提升,员工感染率较高,到岗率与开工率有所下滑,对其生产或带来一定影响。

  大部分车企受疫情政策调整影响不大,12月产销状况有望改善。除上述个别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车企受本轮疫情政策调整影响不大,我们认为,对比11月疫情严格防控下产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从生产层面看,大部分车企针对疫情带来的生产受阻问题作出针对性调整,通过工人排班等方式维持产能。同时,伴随着政策优化,其对于阳性员工居家办公不再强制要求,我们认为,对比11月政策优化前,车企生产能力有望提升。从销售层面看,我们认为,对比11月大部分车企销售门店受疫情防控营业受阻,12月以来伴随疫情政策优化门店销售逐渐恢复,有望实现环比回暖。

  展望2023,一季度短期存在扰动,后续关注长期需求回升

  短期看,一季度汽车板块及新能源车行业不确定性仍然较高。

  从汽车整体行业板块看,行业供需或受到疫情扰动。展望一季度,伴随防疫政策优化,从供给端看,行业短期生产端或会受到阶段性影响但整体恢复程度可能高于预期;从需求端看,春节前传统的购车季面临疫情影响,短期内门店虽然放开营业但到店客流量难以快速恢复。展望23Q1,我们认为,短期行业供需均面临一定疫情带来的阶段性影响。

  具体看新能源车行业,行业政策叠加疫情,多因素共振下不确定性增强。政策层面上,根据当前政策指引,购置税减半征收和新能源国补政策年底面临退出,展望23Q1,新能源车行业伴随国家补贴退坡,车企面临电池成本高位运行压力,成本端压力提高。疫情层面上,疫情影响下短期顾客购车需求回暖仍需一定时间。政策叠加疫情,多因素扰动下预计23Q1新能源车行业销量及渗透率或将环比下滑,我们预计在150万台量级左右。

  长期看,一季度后整体需求有望不断改善。我们认为,进入23Q2,汽车板块及新能源车行业景气度有望提高。伴随着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不断被消化,汽车购买力逐渐实现释放,同时,伴随着四月份系列车展的举办,宣传力度提高,汽车板块及新能源车行业需求有望不断释放,伴随着疫情政策优化,23Q2行业销量及渗透率或将实现同比快速提升。

  建议关注:1)头部新能源车企;2)智能电动零部件相关成长性赛道中竞争格局优化、利润率企稳回升的相关标的。

  电新组:疫情影响整体有限,春节后板块有望得到回暖

  市场近期担忧疫情政策优化对新能源车需求和供给端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整体的影响有限:

  需求端:12月以来疫情感染对新能源车销售端确实带来一些影响,主要影响到店率,以及影响了部分销售人员的工作,新增订单会有一定扰动;但我们认为,当前主流的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蔚来、理想等都有一定厚度的存量订单,如比亚迪存量订单有3个月,而蔚来、理想、特斯拉也有一个月以上的存量订单,因此供给端出现大范围断供的可能性较低,主流车企在手的订单厚度依然能支撑23年1-2月甚至23年一季度(比亚迪)的销量;而到23年2-3月,我们预计疫情感染的影响预期减弱,订单量也预期能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我们认为受疫情感染影响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部分在手订单偏少的车企,对新能源车23年Q1整体销量的影响有限。

  供给端:近期防疫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优化,政策整体是比较开放的,除了感染人员被迫停工外,其余人员仍维持正常工作,且感染者也存在一定的错峰,因而我们判断大概率不会出现大范围停工停产现象,产业链主要的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生产均在正常的运转。且当前企业端对疫情感染人员的复工流程较为开放,部分企业不强制复工人员要核酸阴性或者居家满一定天数,只需身体状况允许随时可复工,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

  从产业链基本面恢复的节奏上,我们判断23年1-2月会是基本面的全年底部,一方面有春节假期的影响,且2月份工作日本身就比较少;另一方面仍处在疫情扩散的窗口期;从23年3月份开始,我们判断需求端订单、产业链排产会出现比较明显回升。从产业链1月份的排产来看,电池厂的开工率我们预计在5-6成左右,至3月份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从龙头电池厂的排产推算,预计1Q23国内新能车批发销量在150-160万辆水平,同比20-30%增长。

  我们认为当前锂电池板块处于估值和情绪的双重底部,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春节后,板块基本面回暖,带来需求端预期修正,板块估值有望迎来修复。我们重点推荐量利齐升的电池环节;同时推荐供需基本面偏紧的隔膜环节,我们依旧看好23年隔膜环节的业绩增长弹性。此外,对于电解液、负极、铜箔、正极等超跌环节龙头公司,我们建议关注在23年一季度基本面见底、盈利逐步企稳后,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基本面修复机会。

  化工组: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向好

  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向好。我们认为疫情对中游材料企业的影响主要是:1)生产端,随着国内疫情政策的优化,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人数逐渐增加,给厂家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目前看中游材料环节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员需求不高,叠加多数厂商采取保生产措施,整体相对有序;2)物流端,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提升了物流效率,但与生产端类似,相关从业人员正常工作也是受到一定的影响。综合来看,生产受到的一定影响但总体可控,当前下游企业有一定的去库情绪,中游企业基本按需生产。向前看,我们看好全球新能源车销售持续增长,结构性上纯电比例提升,看好对相关材料的需求持续旺盛。

  主要锂电材料价格底部承压。据鑫椤资讯数据,截至2022年12月10日,磷酸铁/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产品价格月度环比0%/-1.7%/0%/0%/0%。磷酸铁锂方面,成本端黄磷/磷酸等价格维持高位,我们认为进一步向上压力较大,而碳酸锂价格略有回落,供给端磷酸铁新产线供应量逐渐上行,需求端年底缺乏亮点,我们预计12月磷酸铁锂产量或环比降低,价格承压。负极方面,原料原油焦价格逐渐下行,同时之前受疫情影响导致的运输问题得以缓解,石墨化代加工价格弱势平稳运行,我们认为负极材料盈利有所修复但价格将继续承压。电解液方面,原材料六氟名义开工率较低,原料溶剂在产与规划产能较多,我们认为后续价格仍将继续底部运行,1H23电解液新产能将逐渐释放,我们认为电解液价格有望见底。

  继续看好技术演进、国产化及海外布局等投资主线:

  技术演进过程中材料的创新,储能方面钠电、全钒液流电池等对材料需求迭代,磷酸锰铁锂、硅碳负极等持续放量。特别是近期钠电产业链有望加速落地,近期部分公司相继公开披露钠离子电池开发进展良好,我们看好相关材料需求,1)负极方面由于硬碳的加工温度不超过1500℃,能耗更小,我们认为硬碳技术溢价更大,而硬碳的原材料主要是树脂基材料、生物基材料等,2)电解液及电解质方面,钠电池材料体系基本与当前的锂电池体系类似,3)正极方面,我们建议关注层状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衍生物的产品研发进展;

  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的材料:建议关注导电炭黑与用于隔膜涂敷的芳纶材料。导电炭黑方面,有公司公告显示正积极配合下游进行材料的研发与验证,我们看好材料国产化趋势下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看好长期替代空间。芳纶材料方面,日本住友已经实现了在特斯拉汽车电池中使用芳纶材料涂敷,而随着中游材料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高端车型采用热稳定性较好的芳纶材料涂敷的动力逐渐增强;

  海外布局:在全球主要地域希望建立本土新能源产业链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先布局的企业则在新一轮竞争中有望占据先发优势。

  有色组:疫情对开工率影响有限,镍产业链开工分化

  锂:疫情对锂盐开工影响有限,库存调整导致价格持续下行

  从供给侧看,疫情对于国内锂产业链开工率影响有限,抛售行为加重价格下行压力。根据SMM,11月国内碳酸锂产量约3.67万吨,环比+7.2%,对应国内碳酸锂厂商开工率为72%,环比+4%,11月国内氢氧化锂产量约2.52万吨,环比-4.3%,对应国内氢氧化锂厂商开工率为76%,环比-4%。我们认为,国内的锂盐生产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青海等地区,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疫情对于国内开工率的影响相对有限,锂盐生产仍然相对平稳,而近期企业和贸易商对于碳酸锂的抛货情绪较重,则加大了价格的下行压力。

  图表:国内碳酸锂开工率

  资料来源:SMM,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内氢氧化锂开工率

  资料来源:SMM,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需求侧看,产业链排产降温,下游观望情绪严重。从电池到材料的产业链需求传导看,电池环节方面,11月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3.4Gwh,环比+0.9%,相比10月+6.2%的环比增长明显放缓,正极环节方面,根据SMM,11月国内三元材料产量6.6万吨,环比-5.5%,国内磷酸铁锂正极产量12.0万吨,环比-2.9%。总体看,十一月中旬开始下游企业的排产增长放缓,导致对于锂盐的采购需求有所降温,同时由于未来锂盐价格和终端需求预期的不确定性,下游企业的观望情绪严重,普遍放缓采购节奏。

  短期锂价有望维持中枢,关注高成长性标的的结构性机会。我们预计春节前碳酸锂市场将进入供需双弱的格局,考虑到冶炼厂检修、盐湖冬季减产等变化对供给侧的扰动,锂盐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下行,仍有望维持在较高的价格中枢,同时应该关注锂精矿价格的补涨行情。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关注锂业公司的成长性和边际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一是高成长性的企业有望通过加速放量和自给率提升穿越周期,应该重视远期成长性逐步兑现带来的机会;二是锂行业仍是具备长期需求增长逻辑的赛道,其中边际变化较大的锂业标的有望提供结构性机会,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冶炼到资源”的蜕变,分享锂行业的成长红利。

  稀土:稀土生产受疫情影响有限,需求预期改善驱动价格续创阶段新高

  稀土生产受疫情影响有限,冶炼供应稳中微增。由于产量和开工率数据的披露滞后性不同,我们从两方面来解读疫情对稀土生产的影响。根据百川盈孚,一是开工率,10月国内氧化镨钕生产企业开工率为56%,环比+3.9ppt;金属镨钕生产企业开工率为53.21%,环比+4.0ppt;二是产量,11月国内氧化镨钕产量我们预计为6200吨,环比+2.28%。总体来看,稀土生产受疫情影响有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冶炼厂商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四川、山东等地,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弱,从而国内冶炼产量整体维持稳中微增的态势。

  图表:国内氧化镨钕生产企业开工率

  资料来源:百川盈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内金属镨钕生产企业开工率

  资料来源:百川盈孚,中金公司研究部

  需求预期改善驱动价格续创阶段新高,稀土价格上行通道或已开启。截至12月23日,根据亚洲金属网报价数据,氧化镨钕价格已达70万元/吨,氧化铽价格已达1390万元/吨,均突破10月反弹高点。根据百川盈孚报价数据,混合碳酸稀土矿价格回升至5.35万元/吨,中钇富铕矿价格回升至29万元/吨。我们认为,在供给偏紧,需求预期转好的背景下,稀土价格回升趋势有望延续。

  向后看,原矿供应偏紧态势延续,看好疫后需求全面恢复。供应侧,一是9月2日工信部明确发声维稳稀土价格[1],而中国作为稀土全球主要供应国,在原矿供应、冶炼供应及磁材供应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60%、94%、93%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明年国内稀土指标增速或将放缓。二是海外稀土在产区已接近满产,新建矿山整体进度缓慢且多数低品位矿山开发经济性不高。我们认为,整体来看,明年稀土供应侧仍偏紧。需求侧,一是11月我国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为76.8万辆、40113台/套,同比分别+68%/+26%,环比分别+1%/+3%,新兴领域需求增势不变;二是受前期疫情防控以及政策调整初期的负面影响,传统领域需求短期仍承压。但我们认为,2023年“稳增长”工作基调已定,防疫优化后国内经济曲线向好态势不变,看好国内经济全面复苏带动下游需求回升。

  建议布局稀土上游资源和深加工磁材的轮动。我们认为,一是稀土上游有望率先受益于稀土行业的量价齐升;二是稀土永磁由于调价机制大体有1-2个季度的滞后,在稀土价格上涨的初期,磁材企业毛利率承压,但当磁材合同价格逐步重置,高端钕铁硼因其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磁材企业毛利率重新走阔,从而迎来量价齐升。

  稀土上游建议关注资源属性强,产量成长性好的龙头公司。稀土磁材建议关注积极布局新能源车、节能电机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深加工龙头标的。

  钴镍:疫情影响钴需求不振,镍产业链开工情况分化

  下半年来钴需求持续不振,钴开工率一直处于低位。根据SMM和亚洲金属网,下半年以来国内主要钴产品,硫酸钴、四氧化三钴、钴粉的开工率一直处于50%以下的低位,截至11月,三者开工率分别为37%、43%、37%。我们认为,钴开工率下半年维持低位主要一是钴价持续低位徘徊,钴冶炼厂出货意愿不强,二是终端需求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成交清淡,消费较低迷。向前看,由于下游需求尚未明显修复,我们预计钴产业链低开工率可能仍将维持。

  镍产业链有所分化,纯镍、硫酸镍开工率下半年走高,镍铁则较为疲软。根据百川资讯,下半年来电解镍、硫酸镍开工率不断走高,二季度约在70%,截至10月最新数据,二者均达90%以上。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去年硫酸镍短缺挤兑纯镍,导致今年市场上纯镍的现货与库存均较为紧张,所以下半年电解镍开工率不断走高,二是今年硫酸镍原材料MHP、高冰镍等逐渐放量,使得上游镍中间品生产与硫酸镍冶炼两个环节的供需格局形成反转,MHP与高冰镍供给较为充足,而硫酸镍较下游需求而言则相对短缺,故硫酸镍开工率走高。镍铁方面,开工率则一直在低位徘徊,主要系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运行扰动较大,不锈钢需求也较为低迷,导致镍铁开工率维持低位。向前看,我们认为,由于产能短缺,电解镍环节有望维持高开工率;考虑动力锂电产业链需求较弱,硫酸镍开工率年底可能略有回调;镍铁开工率保持较低水平,直至明年春节过后,有望上行。

  图表:国内钴产业链开工率

  资料来源:SMM,亚洲金属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内镍产业链开工率

  资料来源:百川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投资建议上,我们建议关注钴镍板块底部布局战略期。

  我们预计2023年锂电设备行业面临阶段性周期高点。今年锂电设备行业订单保持较高增速,1H22龙头先导智能新签订单同比增长70%,杭可科技新签订单同比翻倍增长,主要受益于海外电池厂能扩充加速。去年下半年以来,以Northvolt、ACC为代表的欧洲电池厂加速扩产,今年上半年大众完成20GWh设备招标。此外,LG、SK等韩系厂商扩产节奏明显修复。

  我们预计2022年锂电设备行业订单同比增长70-80%,2023年行业订单增速或回归到10%左右。虽然短期行业将面临阶段性增速调整,但我们长期仍然看好锂电设备赛道。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30-40%,我们认为长期有望达到80-90%。此外,储能应用、新技术变革等有望带来更多增量需求,因此行业尚未达到天花板。目前一线设备公司对应2023年20多倍P/E,二三线公司对应2023年不到20倍P/E,反映了市场对于明年需求偏谨慎的预期。由此,我们年初以来在锂电相关环节寻找了一些景气阶段更早的环节,如一体压铸,PET铜箔等。

  复合铜箔已迈入从1到10阶段,动力电池领域扩产有望从明年开启。我们判断复合铜箔在消费和储能电池领域已具备量产条件,而在动力电池领域,由于循环测试验证周期较长,对各项指标要求更高,期间反馈的各类问题需要设备、材料乃至电池厂商共同努力解决,如生产线部分工艺(焊接等)还需进行微调,规模化量产有望从明年开启。部分厂商已规划未来一年将形成4-10GW不等的产能,到2025年形成40-60GW不等的产能。

  PP和PET两种路线并行推进,短期看PET路线产业化相对更快。目前复合铜箔根据中间的基膜材料,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PP复合铜箔,代表公司如重庆金美、厦门海辰、万顺新材等;二是PET复合铜箔,代表公司如日本TDK、宝明科技、双星新材等。我们认为,PET复合铜箔短期推进速度更快,已进入量产阶段,而PP复合铜箔尚有部分工艺难点需要克服,未来两种技术路线或将共存。

  未来复合铜箔渗透率或超电解铜箔。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家企业购买设备进行复合铜箔的研发和小规模试制。此外,在PP或PET膜材料环节具备自制优势的企业有望做出差异化产品,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根据目前二代机设备水平,复合铜箔量产成本有望做到3.5-4元/平方米,且随着设备技术进步,成本还有超过20%的下降空间。

  复合铜箔有望带动千亿元资本开支,设备企业最先受益。复合铜箔设备包括磁控溅射设备和电镀铜设备,我们认为中国设备企业在该领域已建立领先优势,代表公司如东威科技和腾盛科技。基于安全性提升和降本前景的考量,我们预计2025年复合铜箔渗透率有望达到20%,而从行业实际进展来看,行业也有望进一步超预期。从设备终局看,假设复合铜箔渗透率达100%,我们测算复合铜箔渗透率提升带来的设备资本开支总量有望达到千亿元级规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设备公司有望率先受益。我们预计,本轮资本开支或有望从2H22启动。

  受益于复合铜箔产业化加速推进,我们建议关注电镀设备环节核心供应商;同时建议关注复合铜箔膜材料厂商的客户验证进展。

  机械组:结构件四季度排产环比略有提高,关注复合铜箔回调机遇

  2022年锂电设备行业订单同比增长约50%。我们估计2021、2022年电池厂招标规模分别约300/500GWh.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量约500万辆,目前中性预测下2023年增量为300-500万辆。四季度宁德时代开启规模化招标,但不同于以往的是,招标项目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相关设备的交付存在跨期可能。

  往前看,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订单规模或同比减少。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储能等应用空间打开、更新替换需求增加的扶持下,行业有望在2024-2025年重回正增长。当前,伴随着对设备订单规模边际下行的预期强化,锂电设备企业估值持续下行,我们认为或将迎来中长期布局机遇。

  锂电结构件方面,我们预计龙头企业有望凭借产能、技术、客户优势实现跟随行业的增长。伴随着对收入增速和利润率回落的预期,相关公司估值下行较多,我们认为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四季度特别是12月,锂电结构件排产低于预期,但我们估计四季度市场规模环比三季度仍有提升。

  在新产品方面,以特斯拉为代表的4680大圆柱产线四季度生产规模爬坡较快,我们估计给龙头结构件厂商月度订单规模接近1GWh,提升至原来的2-3倍。但当前市场规模仍相对有限,我们预计2023年对头部结构件厂商的收入贡献占比仍不高。

  最近复合铜箔板块迎来深度调整,龙头股价自高点回调超30%,部分个股回调幅度高达50%,我们认为在基本面向好趋势下,本轮调整或已到尾声。

  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2Q23或将迎来订单落地高峰期,框架协议有望转化为实质订单。宝明科技一期规划将于2Q23实现量产,首批量产设备近期开始交付;此外,双星新材、胜利精密等签订框架协议的厂商,在近期拿到设备安装调试后,将开始向动力电池厂密集送样。我们根据验证周期估算,签订框架协议的材料厂商或将于2Q23向设备厂下密集的量产订单,将框架协议转化为实质订单。

  往前看,建议关注复合铜箔产业链催化剂。1)关注验证进度领先的材料厂商的新一轮扩产。宝明科技披露一期规划约配套电池14-15GWh,我们认为该规划远不能满足下游需求,公司或将加快启动新一轮扩产以保持其先发优势。2)关注电池厂及整车厂应用复合集流体的动态。我们预计电池厂和整车厂已将复合集流体作为明年最主要的创新点之一,最快从今年年底开始启动规模化量产,装有复合集流体电池的整车或将在明年进入消费者视野。

  家电组:家电消费复苏大势所趋,但消费短期或有波折

  11月以来防疫优化调整举措不断出台,消费复苏是大势所趋,但消费短期或有波折。疫情期间和防疫政策调整后,中国和欧美的家电需求呈现不一样的发展路径。1)疫情期间,国内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地产周期负面影响、防疫导致的客流限制,这些因素对家电需求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全国防疫政策逐步优化,叠加地产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我们预计家电内需有望在未来1~2个季度触底回升,但短期压力仍持续。2)欧美疫情期间,受益于补贴政策以及居家类需求增长,家电需求在2020、2021年实现快速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2021年中国家电出口额(美元)同比+24%/+22%,而疫情防控优化后,2022年在补贴退出、高通胀压力及前期需求透支的影响下,欧美家电需求呈现下降趋势。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2],通知强调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

  消费端:我们预计疫情防控调整后短期内消费者居家时间增加包括居家防疫、居家治疗等原因,线下人流将有明显减少,因此从消费端来看随着疫情进展的先后,不少城市的线下人流将呈现逐步减小之后常态化恢复的趋势,线下消费场所的流量也将在疫情峰值之后逐步企稳恢复,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部分城市的人流量已经呈现出此类特征。我们认为,线下场景的调整对于家电消费的影响更大,我们预计四季度的家电消费将受到较大影响,在1Q2023之后将有望逐步恢复。

  生产端:疫情对于家电企业生产端的影响相对较小,本身家电生产已经步入淡季,产能利用率不高,从我们沟通的企业情况来看,疫情的逐步展开叠加企业的有序管理目前对于家电企业生产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大部分家电企业较高的生产精细化管理能力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看远一点,收入、消费倾向、超额储蓄三重因素叠加,释放消费反弹的“势能”:经济增长改善带动居民收入从偏弱状态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不确定性下降叠加消费场景修复,促进居民消费倾向回升;此前3年消费弹性下降积累的超额储蓄,或释放转化为消费。此外,促消费、稳地产政策,对居民消费也有提振。地产政策放松、防疫政策优化促使中国市场有望走出低迷,欧美市场也有望走出去库存周期。短期而言,家电国内外需求仍存在负面压力,但有望在2Q23迎来拐点。

  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家电零售有望逐步回暖,海外市场逐步结束去库存阶段,并考虑中长期视角下,中国家电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品牌出海、科技消费、产业跨界趋势不变,我们对家电企业2023年的业绩进行测算,家电是高客单价的可选消费,业绩弹性相对有限。

  我们基于国内和海外市场恢复情况,对家电企业2023年进行了情景分析和业绩测算。乐观假设家电内需较2022年有所反弹、出口需求弱修复,悲观情形假设家电内需小幅疲软、出口需求持续低迷。

  我们认为家电板块的当前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于:1)地产后周期板块的估值修复,涉及厨电、白电龙头;2)随着未来国际交流正常化,欧美家电市场去库存周期有望结束,海外业务占比高的标的有望受益。

  另外,我们认为过去长期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家电产业链在全球视角下突出的比较优势,未来具有深厚制造功力的家电企业将有望借势新能车崛起重塑细分汽零行业的竞争格局。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