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国家级规划!发改委详解未来三年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国家发改委12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有关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指出,《规划》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什么”以及“怎么建”等重大问题。

  推动现代物流由大到强

  张江波表示,《规划》紧密结合现代物流面临的经济社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具体来看,有四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是构建“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对内建设串接东中西部、连接南北方的“四横五纵”9条国内物流大通道,提升相关城市群、口岸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规模化运行效率;对外建设“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包括沿海、沿边物流走廊以及10条国际物流通道,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强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找准定位发挥现代物流先导性作用。张江波指出,《规划》将此前出台的现代物流相关政策规划中,关于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表述调整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这看似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背后隐含着深层次含义”,张江波表示,就是要积极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更加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先导性作用,创造适宜产业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率物流条件,支撑和推动产业布局调整、要素配置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建设更为合理、更加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三是加快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等位居世界前列,物流业总收入将近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但同时,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问题突出,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与世界物流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对此,《规划》综合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

  四是创新思路培育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张江波认为,发展现代物流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成效集中体现在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对此,《规划》综合近年来各地发展实践和物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培育发展物流经济”,促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良性互动。

  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清理规范铁路、港口、机场收费

  张江波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较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与主要经济体差距不断缩小。

  此次《规划》将“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作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对此,《规划》重点从三个维度加大政策引导:

  一是巩固减税降费成果。严格落实已出台的物流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现代物流领域发票电子化,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购置挂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等税收优惠政策,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依法治理“只收费、不服务”行为,清理规范铁路、港口、机场等收费。

  二是更加突出提质增效。重点聚焦全链条降成本、系统性降成本,强调通过提高物流发展质量、增进物流效率来推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平。

  三是推进深层次降成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协同发展,推动设施联动发展,支持生态融合发展。加快库存周转,减少社会物流保管和管理费用。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平。

  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研究制定即时配送行业综合政策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指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千集万店”工程,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

  通过部门间合作,统筹政策举措,促进农村村邮站、电商服务站、便利店等网点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持续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物流配送站点,完善仓储、分拣、包装、运输等设施设备,增强对乡村的配送能力。发挥邮政、供销等基层优势,提高“快递进村”通达率。

  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共同配送,支持县域邮政、供销、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市场化合作,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物流快递共同配送服务。张祥表示,商务部还将支持农村各类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人员培训,提升电商直播销售、数字运营等实操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此外,对于餐饮外卖这类跨界融合的新兴现代物流业态,张江波表示,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解决即时配送行业所面临适应特点的政策框架体系不完善、传统劳动保障制度不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平台企业协同管理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标准规范、配套设施设备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即时配送健康有序发展。

  畅通国际运输,推进制度规则“软流通”

  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约24个国家196个城市,国际道路运输合作范围拓展至19个国家,水路国际运输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网络覆盖约60余个国家和地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部门协同、增强国际合作,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强“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与周边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

  二是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优化国际海运网络,提高中韩陆海联运效率、推动中欧陆海快线健康发展。拓展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洲际航空网络。稳步扩大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协定签署实施范围。推动航空公司构建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完善国际寄递服务网络布局。

  三是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深化国际物流供应链先行先试,加快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统筹调度,保障能源、粮食、矿产等重要物资运输安全。

  四是着力推进制度规则“软联通”。深入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推进双边、多边交通运输合作。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水平,做好与外贸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