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1.55万家企业、约5000亿产值 绿色生态沙产业将获重点支持

  我国将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近日由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实施。

  《规划》提出,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在解读《规划》时介绍,近些年,我国防沙治沙进展顺利,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前2期规划目标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以沙区林果为例,刘东生介绍,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新疆若羌、温宿等主产县达60%以上。

  第一财经记者在内蒙古、甘肃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不毛之地的荒漠如今成了沙区群众的“聚宝盆”。

  在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沙棘产业园,2022年产沙棘果600多吨,直接收益超过400万元。该公司还打造“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免费提供70万株沙棘苗,栽植沙棘树7000多亩。盛果期以最低保护价收购沙棘果,间接带动当地百姓人均增收4000元。

  “光伏治沙在沙区前景很好。我们测算过,每亩产值可以达到1.06万元。”2022年12月30日,在国家林草局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荒漠司副司长胡培兴说。

  林草科研部门发现,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有助于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

  沙产业是指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光、热、水、土、气、生、风、景观等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产业,主要涉及沙区节水型种植业、循环用水型沙产品加工业、环境友好型沙区服务业等领域。

  据国家林草局2022年1月公布的《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介绍,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建成国家沙漠公园98个,占地38.2万公顷;建成沙区特色树种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21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39个。沙产业已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市)达到了一定规模。

  刘东生在解读上述《规划》时介绍,在发展方向上,将充分利用沙区光热优势和林草资源,发展种植业、林草特色养殖业、精深加工业、景观生态旅游业、新能源开发、林草种苗业。特别是新能源开发方面,除科学发展高燃烧值灌木、油料作物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之外,鼓励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用高效先进的光伏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光伏治沙。

  刘东生介绍,在沙产业发展布局上,突出不同气候区优势和特点,我国将沙产业发展分为四大类型区,分别为干旱沙漠、戈壁及绿洲类型区、半干旱沙地类型区、青藏高原高寒沙地类型区、黄淮海平原及沿海沿江湿润半湿润沙地类型区。

  在重点培育沙产业种植基地方面,刘东生介绍,将依托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油料植物、饲草料、草药、绿色食品原料、花卉,以及开展林草种子保存和生产等,提高防沙治沙经济效益。

  刘东生介绍,在发展沙漠旅游方面,重点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沙漠自然公园建设,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新时期,将重点支持32处国家级沙漠自然公园建设。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