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为什么有时候银行理财也会有亏损?几大观点误区要注意

随着人们口袋里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大家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市面上不管是理财机构还是银行都为了满足大家的理财需求,推出了各种各种的理财产品供大家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较受欢迎的一类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在投资者眼里大多数也是稳健投资的首选,但很多时候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仍然有许多认知错误,在投资时容易踩雷的几大观点误区要特别注意。

观点一:直接到银行里购买理财产品就能保证安全。

很多投资者潜意识中认为,在银行里的给你介绍理财产品,答疑解惑的人都是银行工作人员,可放心购买。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经常能在银行大厅里看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推销金融理财产品,而购买了这类产品一旦出现问题,银行是不会承担责任的。退一步来说,就算是货真价实的银行员工或管理人员,也不能轻信其保本保息的口头承诺,一定要分辨清楚该产品的属性,到底是银行发行的,还是银行代销的,还是跟银行完全没关系的第三方产品,同时,一切对收益的承诺,都要以合同条款为准。对于辨识能力不强的投资者,为避免买到与银行完全无关的“飞单”产品,建议通过银行的APP线上渠道购买。

观点二:把钱放在银行理财,完全可以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差。实际上,银行的产品中,安全系数最高,本息能保障的只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而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从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到高风险的偏股型基金应有尽有,而这些是不能保障收益的,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连本金都有可能亏损。因此,投资前了解产品的安全等级以及产品的底层投资标的非常重要,一定要匹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切忌人云亦云。

观点三:反正都是银行理财产品,优先选择收益高的。

除银行存款产品收益是受到保障外,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都是不确定的,例如我们看到标注“7天年化收益”的类活期产品,标注“业绩比较基准”的中长期理财、结构化产品,标注“成立以来年化”、“上期年化”之类的净值型产品,其所展示的收益数据只代表历史收益,仅能作为参考值,实际收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观点四:为安全起见,只会在大型国有银行存款理财。

大型银行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员工违规操作的风险相对小,兜底能力强,单纯从安全角度考虑,确实略胜一筹,这也是大部分人,特别是离退休人士存款只选择大银行的根本原因。但如果综合考虑,平衡收益率、流动性和安全性,就并非一概而论。中小银行也是正规登记的合法存款机构,同大型银行一样,50万元以内的个人存款受银行保险制度本息保障,而小银行同期存款收益往往比大银行高出10%—30%。因此,对于定期存款或大额存款,可更多考虑中小银行或民营银行。而风险较高的非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或代销产品,则可选择国有银行或上市股份制银行。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