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债务危机如何收场?

  当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全球关于债务的担忧始终存在。债务到底是什么?债务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债务的本质,其实就是钱,或者说货币。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达利欧,他以谈工作方法的书《原则》为人熟知,这本书不久前曾经刷爆朋友圈,也入选经济读书会2018十大好书。

  其实,他的本行是投资,谈经济的《债务危机》一书,显然灌注了更多专业思考。书中货币、债务和信贷总是被一同提起。他将三者关系如下定义,“信贷定义为赋予他人购买力,他人承诺今后偿还该购买力,即偿还债务”;“大部分被视为资金的东西,其实是信贷,而信贷这种东西,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凭空出现,也会在经济不振的时候凭空消失”。

  资金可以凭空出现,这件事,如何评价?可好可坏。对中国读者来说,最近二十年的记忆,不少是关乎信贷跃进带来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对于信贷增长非常反感。不过,我们要记住,中国这几十年情况有特殊性。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如果信贷紧缩,往往伴随经济萧条与通缩,丧失可能的发展机会,作为通胀反义词的通缩,它的世界并没有那么美好。

  如果资金与债务可以凭空出现与消失,那么债务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一般认为,当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就产生债务危机。达利欧认为,信贷和债务快速增长是好是坏,取决于债务偿还情况。换言之,增加信贷的好坏,取决于借款是否用于生产目的,是否能够有足够收入还本付息。

  《债务危机》罗列了达利欧研究过的多国债务历史,结论是只有少数自律性良好的国家能够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这一结论对于熟悉金融历史的读者并不陌生,大家都读过太多“这次不一样”的债务危机悲剧。

  《债务危机》的译者之一,是我的同事刘波。6月13日,复旦泛海、经济人读书会与FT携手,在苏州进行了一场FT创新对话,由我和刘波对谈。席间,刘波分享了达利欧两书精华,信息量很大。他尤其强调,达利欧所谈原则,其实是基于其个人的投资经验的个人原则,读者不应该不加挑选加以运用。

  从这个意义而言,任何二手经验都值得反思。达利欧的身份,使得不少人对他的思考给予颇多溢价;不过按照他主张的客观原则,任何思考,也需要经历观念市场的检验。

  诚然,《债务危机》呈现了众多观点与观察,有些提供洞见,有些则可以争议。从积极的方面讲,首先,《债务危机》强调了债务周期的重要性,其次,本书将债务周期划分为7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供丰富的现象描述,为进一步研究准备了素材。当然,如果你熟悉历史,你会发现经济学家费雪在80年前就做了类似的事情。

  第三,《债务危机》正确地认识到货币就是信贷,甲的财富就是乙的支付承诺,信贷(钱)可以凭空产生也可以凭空消失。在这一点上,达利欧突破了学院派观点,认识到了货币内生性观点。最后,他正确地指出面对债务危机时,有关当局(央行、政府)必须勇于、快于行动,消除妨碍迅速行动的机制与法律障碍。这一观察,其实也可以从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等人回忆录中,得到印证。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