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民总收入逐年增长,总储蓄和政府、企业及居民三个部门的储蓄额持续增长。2010年之后,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国民储蓄率缓步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动能从投资向消费转型、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转型,未来我国总储蓄率可能会继续下降。虽然银行存款增速的变化在各个时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存款与总储蓄率在短周期内相关关系并不十分紧密,但在长周期内两者的趋势性变化存在清晰的关联联系。因此,合理把握储蓄率下行的趋势,有效调整负债业务策略,是商业银行未来一个时期应对存款增速放缓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储蓄率变化特征分析与展望

  国民储蓄是国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支出后的剩余部分,国民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国民储蓄率是国民储蓄除以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资本折旧,近似但不等于GDP)或者国民总收入GNI。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居民储蓄和居民储蓄存款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应该将居民储蓄存款/居民可支配收入称为居民的储蓄存款趋向,也就是愿意将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存款的比重。

  1、全球储蓄率的变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计算,从1980年到1999年全球总储蓄率基本平稳,保持在21%-24%之间。2000年之后全球总储蓄率有所上升,逐渐达到25%之上。2008年金融危机波动之后,全球总储蓄率增长趋缓,基本保持在25%-27%。其中,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水平基本平稳,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几乎都保持在略微高于20%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储蓄率则从2000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从略高于20%提升至30%以上,并在危机后保持在略高于30%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提升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全球产业价值链逐步形成,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储蓄的增长。根据IMF预测,未来部分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将会使其国民储蓄率下降;但随着再制造业化以及投资力度的加大,发达国家将成为全球储蓄率缓慢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