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南京老爸去美陪读13年 拍摄8000分钟素材纪录“美式教育”

  十几年前,南京人王陵不满儿子接受的小学教育,放弃一切,携子赴美。如今,在儿子学业有成后,王陵开始了新的思考:“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为此他花费了3年时间,自费和112位旅美华裔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拍摄了纪录片。近日,“陪读爸爸”王陵出现在了南大社会学院,与周晓虹院长一起,展示了这些旅美华裔博士的“美式教育观”。

  博士们的“美式教育观”

  A 班里同学有几个考了100分?

  观点: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受到州里的立法保护

  出镜嘉宾:芝加哥州立大学教授汪兴无博士

  每次考完试,家长总会问孩子,“班里有几个同学考到了100分?”但这样的问法,在美国并不成立。“我最反对的就是中国教育制度里的成绩公开,美国的成绩是不公开的,每个人的成绩都只能让他自己知道。”汪兴无博士表示,在美国,州里专门立法保护学生的成绩。老师给学生“通报”成绩时,只能用学生自己的“编号”(类似于学号的账号)发给学生,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哪怕是在班里分发批阅完的测验试卷时,如果一不小心露出了成绩,让其他学生看到,有的学生是要抗议的。“所以我们很小心,发还试卷的时候都是盖着的。”汪兴无博士说,“因为这是每个学生自己的隐私,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

  不光是不公布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排名也受到了隐私保护。“美国也不准班里排名,因为一排名大家就知道哪个最差。这样对最好的学生没问题,但对最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心理打击。这个心理打击搞不好可能会把这个孩子给毁掉,这个‘最后’可能会让孩子永世不得翻身。否则孩子还会有机会,可能从其他地方获得翻身。不要给孩子留下印象‘我一辈子都是最后一名’。”

  B 好大学还是好专业,到底选哪个?

  观点:选专业。千万别盲目追求学校名声

  出镜嘉宾:新泽西大学教授邵勤博士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陷入左右两难的纠结。要是选择名声更大的学校,孩子的专业可能会被调剂;但若是选择好专业,学校的“名气”又没有那么大。对此,邵勤博士认为,目前,国内对于“什么是好大学”的“定论”比较模糊。“国内所听说的就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家长们觉得,一定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才行。但在美国,家长们会认为,上大学的时候不是要选大学,而是要选学科。因为在部分听起来‘不是很好’的大学里面,也有部分学科,可以和哈佛等名校竞争。出来读书不要盲目追求名声,应该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

  邵勤举例说,“我以前在北亚利桑那大学,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大学。但学校的生物系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可以和哈佛竞争。”

  也有家长认为,名校毕业能为孩子走上社会求职时增加胜算的“筹码”。但邵勤反对这样的观点,“从哈佛出来的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一定。我本人就知道,在历史学科里面,有的哈佛毕业生和我的其他同学一起进入工作市场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得到工作。在美国的人不会因为学校没有名声,就觉得你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学生。”

  C 上名校才能出人才?

  观点:名校不能包打天下

  出镜嘉宾:芝加哥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龙漫远

  让孩子进入一所名校,孩子的未来等于成功了一半。家长们由来已久的“名校情结”究其根源还是对名校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任。但龙漫远博士对于“名校情结”却不以为然,他小学和中学时代,就读的学校都不是名校。

  “名校情结如果掌握得好,你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因为好的大学毕竟有的物质条件稍微好一点,你有可能接触到更好的老师。但它不能保证你这辈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反,很多人会因此背上包袱。他觉得他上了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就注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不见得,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最后都没能成就一番事业。说明名校不能包打天下。”龙漫远说,“所以我的见解是,你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进名校,你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如果你有幸进入了名校,那也是给你的条件,你应该好好学习。但这些好大学没有一开始就规定,你这辈子应该成为了不起的人。”

  类似于邵勤,龙漫远举的例子依然来自哈佛,“哈佛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是从一般的大学毕业的。最后他们都成为了一流的学者,并来到哈佛大学教书。这也就说明了,一般的大学也可以成就第一流的人才。”而一个中国孩子到哈佛就读的经历,更是引发了龙漫远的深刻思考:“我曾经遇到一个中国孩子进哈佛,但这个孩子成天无精打采。我问他,‘你为什么上哈佛’。他说,‘我是帮我父母亲上哈佛。我毕业后一定要干一件我想干的事’。我和他说,你这样做就对了。”

 

12下一页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