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房企到期的债务达12822亿元 已经有12家出现违约

  房企的高债务现在来了,随着房产政策的不断调整,小编了解到, 今年房企到期债务达12822亿元,半年已有12家债务违约,具体的内容如下。

  从房住不炒到因城施策,从“三道红线”到“五档管理”,从预售资金监管到限价令……随着楼市调控的精准、深化,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变。市场分化日趋加剧,强者恒强,也有利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房企偿债高峰来了

  2020年8月颁布实施的“三道红线”要求房企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此后,针对房企融资的监管愈加严厉,包括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商票监管等一系列手段,穿透式的监管让房企融资渠道大大收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靠加杠杆不断扩大规模的房企开始被限制,融资开始变得越来越难。

  事实的确如此。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行业债券融资规模累计增速持续下滑。1-7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金额累计约6428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13%,累计增速达2018年以来最低点。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达12822亿元,将成为2019-2023年之间的偿债高峰。从当前的发债情况看,2022年偿债规模预计仍将维持在9000亿元左右的高位区间。

  严峻的形势意味着,房企以往“借新偿旧”的融资套路可能很难维持下去。面对今年房企偿债高峰,一方面是严格监管收缩融资,另一方面是大规模债务泰山压顶,房企在资金端的压力可想而知。

  警惕小型房企债务违约

  “三道红线”的颁布,令房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该政策的目的是倡导房企从高负债式的扩张回归理性发展,但是在这段阵痛期,中小房企债务违约的情况增加。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债券违约现象相比过去两年明显增加。仅6个月,已违约的房企就有12家。

  8月11日,阳光100中国发布公告称,公司未能在到期日支付一笔金额为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而该违约事件将触发公司2022年到期的金额为2.196亿美元的优先绿色票据的交叉违约条款。

  此前,蓝光发展发生系列债券违约,截至8月2日,该企业已有12只债券违约,合计违约金额102.62亿元,累计未能到期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达159.97亿元。

  7月25日,实地集团出现商票逾期拒付事件,部分供应商和持票人聚集在广州该公司集团总部进行现场维权。

  近期,协信远创多次发布债券违约的相关公告,截至7月14日,其实质违约的债券余额约25.33亿元。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企业信用债违约规模已达985.73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违约规模为191.92亿元,居于首位。

  严跃进表示,从违约主体来看,出现债券违约行为的公司多为小型房企。这些企业主要风险点在于过于激进、负债压力大、现金流断裂、地产布局定位问题导致销售回款较弱、多元化转型失败、内部治理问题等。

  行业分化加剧促进规范发展

  在强调房住不炒、融资政策趋紧的背景下,行业整体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过去,市场分化日趋加剧,房企之间收并购的动作也十分频繁。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