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可持续商业博弈:滴滴的布局调整与转型突破

今年6月,本打算悄无声息在美股上市,但7月9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滴滴旗下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做出下架处理。一遭整改,群雄逐鹿,曾经在网约车赛道内被压制的其他玩家火速抢占时机,趁乱打起了一波又一波市场补贴争夺战。

然而,这种市场竞争对于网约车行业而言,毕竟只是新瓶装旧酒,远远达不到重塑市场格局的地步。毕竟在技术的加持下,游戏规则一朝改变也是常有的事实,真正遏制这些车企咽喉的在于能否仅仅抓住行业前沿,拥有数智化生存的能力和开辟新鲜战场的决断力。

看似如火如荼的造车狂潮实则风云诡谲,能源更替产生的技术更迭对一众车企而言带来的考验日渐复杂,而无论是来自资本、技术、数据场景的博弈,亦或是对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甚至核心力量的挖掘,作为国内规模第二大上市公司,滴滴所面临的一系列行业隐患和进行的策略调整对于广大车企而言无疑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可持续商业博弈:滴滴的布局调整与转型突破

核心看点:

1、低调上市+重心调整:内忧外患倒逼滴滴转变布局

2、精准定位+优势赋能:可持续商业的愿景与突破

3、专项突破+瓶颈束缚: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落地可能

一、低调上市+重心调整:内忧外患倒逼滴滴转变布局

北京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此次发行市值超过670亿美元,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以来,规模第二大的中国公司。开盘后滴滴股价一度暴涨近20%,市值突破800亿美元。

但在此之前,滴滴自2012年天使轮融资80万元起,至今8年已完成近20轮融资,成为国内融资次数最多的公司。

然而,滴滴这次上市过程极为保密,从递表到挂牌仅用了20天时间,到上市这一天不仅没有发布敲钟仪式,甚至公司内部也没有举办庆祝活动。

了解到滴滴此前的营业状况后,则会理解公司此举并不反常。

目前滴滴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三大业务,国内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其国内出行业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等业务。但忧心的是,除了国内出行尚可盈利,其余业务持续亏损。

从2019年开始,滴滴国内出行业务已开始盈利,税前利润为38.44亿元,2021年仅一季度就达到36.18亿元;但是,算上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滴滴整体成亏损态势: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别净亏损149.79亿元、97.33亿元和106.08亿元。

而滴滴出行业务的主要盈利来自抽成,滴滴与司机一直保持着2/8分成逻辑(今年5月份滴滴网约车发布关于抽成的说明,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

可持续商业博弈:滴滴的布局调整与转型突破

滴滴若想提高佣金或降低补贴,无疑会带来司机和乘客流向其他平台的巨大风险。因为网约车市场里,包括滴答出行等一系列平台都在各项业务上穷追不舍,就连车企巨头一汽大众,6月30日斥资4亿元成立了摩羯出行。行业发展已处于存量期。

目前看来滴滴只能尝试横向发展,并不断迈入新的领域。靠外部输血是滴滴对于新业务一贯做法,对于这些子业务要么是重资产运营,要么是同质化严重,或者是供应链已经被其他平台所牢牢掌控。

从共享两轮业务到滴滴货运,再到诚信优选,新业务无疑都会陷入一种循环,融资补贴抢占市场,再涨价赚钱。

招股书显示:青桔单车的最新估值是19亿美元,滴滴持有其88.3%的股份,滴滴货运在今年一季度完成一轮融资,其最新估值是28亿美元,滴滴持有其57.6%的股份。

滴滴社区团购业务“诚信优选”的最新估值是18亿美元,滴滴持有诚信优选32.8%的股份,今年3月底被分拆,不再计入合并财务报表,

总的来说,滴滴在C端的横向业务扩张带来未来想象空间,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若想打破天花板,只能是跳到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比天花板更高的市场中。

二、精准定位+优势赋能:可持续商业的愿景与突破

比起滴滴现有的三大业务,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将会是IPO之后的发展重心,即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出行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在滴滴看来,这将推动未来出行的变革。

可持续商业博弈:滴滴的布局调整与转型突破

1、滴滴认为出行电动化是他们实现愿景的下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将汽车全面电动化,将会使得出行网络的价格更友好,更具可持续性。从这一维度考虑,滴滴的优势十分明显:

截至2020年底,中国有550万辆注册的电动车,其中滴滴平台上就有100万辆电动车,这些用于共享出行的电动车贡献了2020年度中国电动车总行驶里程的38%,而滴滴的小桔充电,截至目前已经拥有8.8万根公共充电桩。

2021年第一季度,充电网络占到中国电动车总充电量的30%。

滴滴已然活成了车企梦寐以求的出行服务运营商。

可持续商业博弈:滴滴的布局调整与转型突破

2、除了准备在出行电动化上大展手脚,滴滴更想在网约车上做文章。

去年11月16日,滴滴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第一,这是全球第一台为网约车场景高度定制的车型。去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上路运营,今年进入到宁波、厦门、苏州、广州等城市,以用户需求出发的设计,适合当下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第一的出现,是滴滴深入汽车供应链的一次实践。

在小米高调宣布造车之后,滴滴对于人才团队建设上一直处于秘密行事的阶段。通过翻阅滴滴官网招聘信息,发现2021年4月份起,滴滴开始成体系的招聘汽车制造相关的人才。从招聘的岗位上看,滴滴,汽车项目覆盖了项目管理、工程研发、采购制造的方方面面,造车所需的职位基本上已经配齐。

话说回来,虽然二级市场对于造车的期待值很高,但从造车新势力的基本面来看,现在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强。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未来汽车净亏损3.5亿元,小鹏汽车净亏损7.86亿元,理想汽车净亏损3.6亿元。三家车企2021年一季度合计亏损约15亿元。

三、专项突破+瓶颈束缚: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落地可能性

对于滴滴来说,当下造车最直接的帮助是降低成本。

在招股书中滴滴还对共享出行每公里的运营成本进行了分析,燃油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为1.1元,其中0.6元是油耗和维保,换乘电动车后,这两个项目的每公里支出会降低到0.3元,使得每公里的运营成本降至0.8元。

去年6月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并邀请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直播演示自动驾驶网约车。

由于当天下起了大雨,影响了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直播演示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时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在微博上表示,“滴滴号称此次在上海投入的智能驾驶无人车,但是在直播中驾驶员多次接管方向盘,遇到复杂场景需要远程求助。”

在直播现场,严重翻车。

在自动驾驶这条路上,滴滴并没有高调的资本,Uber在去年底已经出售旗下的Aurora自动驾驶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自主研发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平台仅滴滴一家,显得势单力薄。

谷歌母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早在2019年就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到2020年这家公司的员工超过了1500人,其中2/3的员工都是工程技术人员;相比之下,滴滴自动驾驶团队人数只在500人规模左右。

滴滴做自动驾驶的最大优势是庞大的运营车辆积累的真实道路交通数据。滴滴平台旗下的每一辆车辆都是数据收集设备,出租车司机在路上每跑一单都是在为滴滴免费收集出行场景数据,相比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专门的测试车采集成本更低。

但是,本质上实现自动驾驶,就是需要不断的利用数据,让车辆学习人类熟练驾驶技术,这本身又是一件极其烧钱且长期烧钱的事。

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确难以平衡,尤其在知晓数智化时代信息安全对于全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之后,虽命途多舛、改革困难重重,但想必滴滴经过此番“下架”整治之后,重新出发,总能摸索出一条鱼与熊掌兼得之道。

总结:

无论如何,滴滴所面临的困境绝非一家车企行业的问题,而是来自技术领域和市场投放中的不断磨合想必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循环的过程。但新鲜赛道的养成,技术入局资本市场的开花落地本就必须经过不断失败又不断前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来自车企领域的碰撞是人类数智化生存空间里必不可少的注解。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