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站在高估值十字路口 基金经理走向“裂变”

  2021年二季度,A股市场热点板块此起彼伏,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各路机构最终还是将锚抛在了新能源车等确定性成长板块中。确定性的弥足珍贵,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从一季度暴跌后拔地而起,短短几个月时间,不少新能源车个股的涨幅动辄以倍数计。在股价迭创新高后,引发了市场激辩,高估值会破灭吗?

  激辩引发的基金经理投资路径“裂变”,在日前出炉的公募基金二季报中暗藏。基金经理们用不同的“笔法”透露出其对高估值的分歧。譬如,针对当前高估值中不合理的风险收益比,公募“规模一哥”张坤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感叹:回首自己以往的判断,发现有不少错误。而银华基金经理焦巍却说:通过比较筛选出来的优秀公司,尽管估值高、涨幅大也不应卖出,原因在于卓越的公司往往会更卓越。

  质疑与簇拥的裂变,折射到了公募基金二季度末的重仓股持仓中。有享受了几个月暴涨之利后果断落袋者,也有重仓不辍高喊回调就加仓者。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高估值的十字路口,都在惴惴不安。

  黄金赛道变窄

  与一季度众多赛道百花齐放不同,如今机构扎堆抱团的黄金赛道显然窄了很多,最突出的无疑是新能源车和半导体芯片等行业板块。而聚焦的目光越浓,新战火燃起的概率就越高,不少基金经理开始扪心自问:这些黄金赛道的个股估值到底高还是不高?如果确实是高,那应该撤退还是蹲守?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所获的答案显示,相比2017-2018年,当下新能源车个股的估值平均贵了3倍左右,部分龙头股甚至高出5倍以上。在此背景下,“预支估值”法陡然流行。一般来说,估值通常是基于一个公司当年或下一年的财务数据,“预支估值”则是基于3年甚至5年“线性外推”后的理想数据的体现。

  说白了,就是在当前估值难有说服力的情况下,基金经理需要眺望到更远,用远期回报的测算来迎合当前的估值。从历史数据来看,这多少有些“寅吃卯粮”的感觉。

  但近几年来,或许是由于黄金赛道中的个股屡逢调整之后却再创新高,接受上述估值方法的基金经理似乎越来越多。譬如,焦巍就在二季报中表示:“在我们的体系中,所谓多高算高,多好算更好,都没有能力对此做出量化的定论。我认为,投资的本质就是从生意角度进行比较的过程。包括了资产配置比较、行业比较、公司比较等等。通过比较筛选出来的优秀公司,尽管估值高、涨幅大,也不应卖出,原因在于卓越公司往往会更卓越,犯不着因为卓越的价格而追随平庸。”

  源乐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晓洁同样认为,估值是艺术,每个人的估值方法不一样,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这个空间足够大,短期成长速度又快,可以忍受它的高估值。

  许多基金经理会用实际行动来力挺这种估值艺术。被称为宁德时代“忠实粉”的农银汇理基金经理赵诣,凭借新能源车板块的优异投资,摘下了2020年度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桂冠,而直至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中,他所执掌的基金,无论是农银汇理工业4.0,还是农银汇理新能源,宁德时代始终都在十大重仓股的耀眼位置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