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重庆消委会:2021年投诉总量破4万件 服务类投诉首次超过商品类投诉

  1月11日,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消委会)发布《2021年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1209件、同比增长72.24%,解决39231件、同比增长62%,解决率为95.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486.94万元、同比增长108.48%。其中,受理川渝跨区域消费投诉521件,解决521件,为川渝两地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99.26万元。

  微信、手机APP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渠道可以实现投诉内容清单化、证明材料图片上传、一次提交全网通办,正成为广大消费者投诉的主要方式。2021年,重庆市官方微信公众号共登记消费者投诉38476件,占总量的93.37%,同比增长269.7%。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类投诉首次超过商品类投诉。

  生活、社会服务类7121件,占总量的17.28%,首次跃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食品类6888件,占总量的16.71%;家用电子电器类3500件,占总量的8.49%。

  按投诉性质分类来看,质量、合同、售后服务、价格和虚假宣传居消费者投诉的前五位,前五位投诉量占投诉总量的68.95%。

  另一个现象是,食品类投诉增幅居首位。

  2021年,全市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涉及食品类投诉6888件,占总量的16.71%,同比增长168.22%,是增幅最快的投诉类别。

  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经营者销售 “三无”食品、超过保质期食品,保质期内食品变质,经营者对临期食品管理不严,消费者购买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二是经营者销售的食品未明码标价,散装食品计量不准等。三是通过网络购买的食品与网页宣传的成分、含量不符,涉嫌虚假宣传或使用绝对化用语。

  与此同时,“双减”政策颁布后,校外教育培训类投诉量创历年来新高。

  重庆市消委会相关人士介绍,2021年,全市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校外教育培训类投诉3063件,同比增长138.92%,创历年来新高。其中,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投诉1838件,占总量的60%。主要问题为,培训机构故意夸大培训效果,虚构师资力量,课程内容与广告宣传不符等;单方面调整课程安排,随意变更任课老师,频繁更换培训地点等;消费者提出退还剩余的培训费后,培训机构故意拖延、拒不退款,或者退款时收取不合理的手续费等。

  针对教育培训服务类群体性投诉、经营者拒绝调解的难题,重庆市消委会在全国省级消协组织中率先出台《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导则》(以下简称《工作导则》),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各级消委会共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10起,其中涉及校外教育培训的消费者集体诉讼6起,支持234名消费者集体诉讼,诉讼标的金额144.32万元。

  过去一年,虽然交通工具类投诉量2021年首次出现下降,但经营者私自抵押车辆合格证导致消费者购买汽车后无法上牌上路,过度维修、过度保养等问题依然是消费者反映的热点问题。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商业保险日益增多,相关投诉量也逐年增加。2021年,保险行业调处中心共受理保险类投诉1376件,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68万元。例如,保险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无人提供后续服务;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全面真实信息等。

  上游新闻记者严薇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