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一周研选0115 | 新能源、石化、混动车、云产业、航空

  【新能源】销量首破50万辆,单月渗透率达19% ——2021年12月中汽协销量数据点评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四季度业绩预告催化+电池涨价+一季度排产环比增长多重催化下,电动车板块迎来较好布局机会。环节选择上:1)涨价带来盈利修复的电池环节,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蔚蓝锂芯,受益标的:欣旺达、珠海冠宇;2)受益碳酸锂涨价的正极环节,推荐振华新材、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受益标的:德方纳米;3)供需紧张的环节,推荐贝特瑞、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嘉元科技,受益标的:中科电气、诺德股份。

  新能源销量环比增长11%,乘用车单月渗透率达20%。中汽协数据显示12月新能源车销量单月首次突破50万辆,达到54.1万辆,环比增长11.1%,同比增长113.9%,渗透率达到19.1%。2021年全年累计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渗透率达到13.4%,较2020年全年5.4%的渗透率水平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2月销量49.8万辆,环比增长10.3%,同比增长120.6%,渗透率达到20.6%;全年销量达到333.4万辆,同比增长167.5%,渗透率达到15.5%。我们认为销量数据的亮眼表现再次体现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从政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后新能源有力的消费需求,预计整体渗透率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多点开花,十四家车企单月销量破万。12月共有14家车企销量突破万辆,比亚迪销售93338辆、特斯拉中国销售70847辆、上汽通用五菱销售60372辆领衔前三,造车新势力小鹏、理想、蔚来、哪吒突破万辆。我们看到当前汽车电动化背景下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多点发力,消费者可选择范围进一步拓展,消费多元化进一步凸显,不断释放新能源汽车购买活力。

  2022年销量有望迎来开门红,全年超550万辆。展望2022年,随着汽车芯片供给的逐步缓解,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重磅车型的陆续推出,以及智能化背景下新能源驾驶体验感的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550万辆,提前完成20%的渗透率目标。

  风险提示:碳酸锂紧缺影响电池供给、电池爆发安全性问题。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报告销量首破50万辆,单月渗透率达19% ——2021年12月中汽协销量数据点评,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石油化工】项目落地预期好转,石化龙头成长空间打开

  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市场对于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化工品价格弱势的预期已经反映,稳增长预期下化工企业新项目落地预期及装置运行负荷预期可能好转,推荐民营炼化荣盛石化(002493),恒力石化(600346),桐昆股份(601233)以及轻烃龙头卫星化学(00264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提高各地、尤其是能耗双控紧张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愿。同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使减污降碳更加科学,考虑了高耗能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没有高碳排放的情况。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绿电绿氢的龙头企业新增产能落地确定性变高。

  稳增长背景下石化项目落地预期好转。2022年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增长持续发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背景下符合要求的石化项目落地预期提升。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政策已制定完成,相关的标准制定、统计、核算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政策落地预计未来新增产能需要满足的标准能够得到明确,化工龙头企业满足必要条件成长空间被打开。

  石化龙头转型新材料。荣盛石化、恒力石化、卫星化学等石化龙头依托大化工平台,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浙石化EVA装置顺利产出光伏料,永盛科技高端薄膜项目有序推进,海南逸盛5万吨rPET2021年底顺利投产,另有9万吨产能正在推进中。此外,荣盛集团和舟山市政府合作建设金塘岛高性能新材料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500亿,产品定位高端新材料。恒力石化瞄准可降解、锂电、光伏、新型工程塑料等高增长、高潜力新材料市场,规划功能性薄膜产能130万吨、PBAT产能93万吨、功能性塑料24万吨,着手布局锂电隔膜等新能源材料。卫星化学依托上游化学品向下游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性能化学品三大领域延伸,推进连云港基地环氧乙烷下游聚醚大单体、乙醇胺、乙烯胺以及EAA新材料等项目建设,计划2022年建成以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加成反应生产电池级EC、DMC、DEC、EMC等装置,包括VC、FEC等产品规划。公司在连云港徐圩新区投资新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规划乙醇胺、聚苯乙烯、α-烯烃、POE、碳酸酯系列等产品。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需求不及预期,项目落地不及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报告项目落地预期好转,石化龙头成长空间打开,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汽车】新一代混动将迎爆发期,国产品牌引领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未来混动细分行业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推荐整车及增量部件领域积极布局的公司,整车领域推荐标的为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受益标的为理想汽车、小康股份。增量部件领域推荐标的为双环传动、泉峰汽车,受益标的为菱电电控、隆盛科技等。

  新一代混动产品力显著提升,政策与供需催化下行业爆发在即。过去混动行业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混动产品亏电费油且成本较高,消费者认可度低。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新一代混动系统与上一代混动产品相比解决了亏电状态比油车更费油的核心短板。同时随着三电系统成本的综合下降后与油车差价由6-8万将至1-2万,考虑购置税优惠后基本实现了油电平价。此外在新版线路图与双积分政策的双重政策支撑与鞭策下,车企推混动的动力进一步加强,正向推动供给端的极大丰富。需求端消费者使用纯电动车充电难的痛点矛盾再度激化,混动可解决纯电使用痛点且能够实现燃油车无法提供的高阶智能化体验,当下时点混动行业爆发在即。

  三大主流高压混动技术路线优缺点兼具均有市场需求。混动在国内仍处在渗透率提升初期阶段,HEV、PHEV、增程式混动等三类高压主流混动技术路线优缺点兼具,三者均无里程焦虑,均有各自的需求人群。其中HEV属于高压强混,无需充电且购置成本低,不足之处是纯电续航较短无法享受绿牌等政策支持。PHEV在满足HEV省油等主要优点基础上增加大容量电池,市区短途工况可实现纯电行驶,不足之处是成本略高。增程式属于特殊的串联架构PHEV,全域电机驱动平顺性最佳,不足之处是发动机无法驱动车辆行驶,高速高负荷状态油耗过高。

  对比燃油、纯电均有增量部件,混动产业链市场空间广阔。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最复杂的技术集合体,相较于燃油车与纯电动汽车均有增量部件。变化的部分主要集中于动力系统以及驱动控制领域,涉及混动专用发动机进行的技术与部件改进、混动专用变速器的改进、以及混动专用动力控制系统等。整车及增量部件未来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5年混动行业HEV+PHEV(含增程式)销量有望达680万辆左右,渗透率达25%左右,2022-2025年符合增速达54%,混动销量的快速增长有望带动增量部件同步高增长,相关增量部件市场空间合计有望超1500亿。

  风险提示:传统燃油车节油技术突破, “双积分”政策实施力度不如预期,混动技术发展进度不达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报告新一代混动将迎爆发期,国产品牌引领发展,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通信】元宇宙新周期,当前时点再看云产业

  2022年云开支有望超预期,先行指标已充分验证。知名市场机构Dell OrO预测,超大规模云厂商的资本开支有望增加30%,Top 4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Google、Meta、微软)数据中心2022年投入或超过200亿美元,Top 10云服务商也将在30多个地区推出新的数据中心,并增加其网络升级的投资。从先行指标看,我们2021年11月云产业链报告深入分析核心先行指标,服务器、BMC芯片、硬盘存储、主控板等厂商Q3营收均同比大幅增长,一举扭转2020Q3以来的同比增长颓势。一般而言,上游IT设备指标先行2-3个季度,22年光模块等云产业链高景气已得到充分验证,国内云产业链厂商有望迎来业绩拐点。

  高速率模块增长迅猛,2022年或为800G元年。2022年海外200G需求同比有望翻三番,400G需求或保持50%以上高增长。国内数通市场同样较为乐观,主要互联网厂商阿里、腾讯、字节、快手等2022年将开始切换到200G/400G需求,参与玩家以国内厂商为主。此外,随着800G器件芯片产业链的成熟,国内主要厂商均已研发或发布相应的800G EML或硅光产品,北美大客户有望出现首批800G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光模块、器件厂商均有望受益。

  元宇宙开启流量新周期,云产业价值待重新认知。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而2022年苹果为首的巨头将发布重磅AR/VR/MR产品已在市场形成广泛共识。我们认为,2022年新的流量入口或将出现,云产业链投资价值在认知上至少应有三个变化。一是流量爆发下,作为基础设施,以光模块为代表的云产业链高景气即将到来。二是流量增长周期有望大大延长。历史看C端流量在4G时代大约繁荣了2年,但我们认为在AR/VR/MR、网联汽车等新的流量载体正在从0到1塑造社会的过程中,增长周期将大大延长。三是云产业标的受益催化时点明晰。技术路线上如博通更高容量交换芯片、主要厂商ARVR新品推出等催化时点明确,光模块、器件、上游芯片等云产业链布局路径将更加明晰。

  投资建议: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一轮周期,推荐新易盛、光迅科技、天孚通信、光库科技、仕佳光子、星网锐捷、中兴通讯等,受益标的为华工科技、紫光股份、剑桥科技等。

  风险提示:北美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高速率模块放量不及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报告元宇宙新周期,当前时点再看云产业,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交运】737MAX国内复飞在即,不改运力降速规划——航空业供给系列专题

  中国民航局发布737MAX适航指令,国内商业复飞在即。12月2日中国民航局针对波音737MAX飞机发布《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不安全状态的改正》适航指令,确认相关改正措施能够消除该机型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的不安全状态。此前737MAX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先后发生狮航和埃航两起空难,中国民航局于埃航空难第二天全球率先停飞737MAX.2019年5月国君交运专题报告《737MAX事故将持续影响飞机供给》,综合多方信息研判“修复后复飞将是大概率”,且“软件升级+培训”将可能是解决方案。近期适航指令发布,意味着737MAX国内复飞已无适航法规障碍。待航司完成机型改造与飞行员培训,并经局方合格审定,737MAX将于2022年初实现国内商业复飞。

  事故均与MCAS有关,“软件升级+培训”修复方案获认可。任何一起空难,都是一系列,而非单一因素的结果。根据事故调查,737MAX两起空难至少涉及三个环节:(1)MCAS飞行控制逻辑有待完善;(2)迎角信号出现故障且未被发现;(3)机组训练可能不足。其中,波音专门为737 MAX增设的飞行控制法则MCAS为核心问题。波音对MCAS软件进行了升级,防止错误数据造成MCAS被激活,确保飞行员对飞机的控制权始终高于MCAS软件,此外亦更新飞行员培训方案。修复方案于2020年11月获美国FAA认证,海外超175个国家已批准复飞。

  短期供给冲击有限,不改中长期运力降速。国内航司停飞737MAX飞机共97架,估算可贡献有效运力相当于2019年全行业ASK的2%。此外,中国航司待交付的737MAX自购订单有104架。考虑在手订单偏少与波音赔偿方式,预计“十四五”期间将可能补充窄体机订单。短期来看,737MAX复飞仅小幅增加行业有效运力供给约2%,且不影响干线市场供需。中长期来看,737MAX重启引进及未来可能的飞机订单补充,亦不会影响“十四五”行业运力增速放缓的整体规划。

  长期前景乐观,中期复苏确定,关注逆向时机。疫情防治体系逐渐增强,全球疫情得控确定性提升。疫情未改变航空需求长期增长动能,且空域瓶颈仍将持续,中国航空业长期供需向好。737MAX重获适航认证不影响“十四五”运力增速放缓趋势,待疫情影响消除,盈利上升拐点可期。中期看,航空具备“国际放开”与“国内大循环”下的双重盈利恢复逻辑,未来两年复苏趋势确定。考虑短期业绩承压,且国际放开或仍将缓慢,建议关注航空逆向时机。维持中国国航H/A、中国东航H/A、南方航空H、中国航信H、春秋航空“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管制、增发摊薄、经济下行、油价汇率、安全事故。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