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2年第18期(总第681期):各地区较好完成 2021年预期目标 2022年目标普遍下调

  2022 年1 月以来,除天津因疫情推迟外,其余30 个地区陆续召开两会并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1 年工作,提出2022 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和工作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关注点。

  第一,2021 年各地区较好完成年初预期增长目标,2022 年经济增速目标普遍下调。在2020 年较低基数的背景下,2021 年大部分地区GDP 实现了7%以上的较快增长,除云南、宁夏、西藏外,其他地区均实现了年初的预期增长目标。其中湖北由于上年基数明显偏低(GDP 下降5%),2021 年GDP 增速排名第一(12.9%)。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大部分地区GDP 增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显示各地经济仍处于恢复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经济表现突出,GDP 两年平均增速为7.3%,超过2019年5.8%的增长水平。2022 年,随着基数效应减弱,各地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向疫情前正常水平回归,各地GDP 增速目标设定也有所下调,基本在5.5%-7%。海南目标设定最高,为9%左右,这与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等政策支持背景下服务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关。中西部地区的目标设定相对较高,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中部省份GDP 预期增长7%左右或7%以上,云南、贵州、西藏、宁夏等西部地区预期增长7%左右或8%左右,其他地区增长目标设定为5.5%、6%或6.5%,北京目标设定最低,为5%以上。这些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疫情不确定下经济运行的风险挑战,也考虑了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衔接、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稳定市场预期等现实需要。基于此,预计我国2022 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5.5%左右,同时将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的结果。

  第二,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需求成为各地2022 年重点工作任务。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地区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出口增长面临放缓压力,如何激发内需潜力成为各地布局的重点之一。消费方面,受疫情反复、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2021 年消费恢复较慢,增速总体只有疫情前的一半左右。2022 年各地区提出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包括促进汽车、油品等大宗消费,鼓励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培育县乡、绿色、数字、体育等消费热点,支持消费新业态。各地区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举措。比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重庆分别提出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

  投资方面,主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技术改造、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投资落地。此外,外贸方面重在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稳步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第三,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时代各地区继续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注重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基于本地科研院所、人才等基础优势,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强调补链延链强链,广东、浙江、陕西、山西等多个地区都提出要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比如广东提出推进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河北提出打造钢铁、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振兴107 个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三是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暴发更是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也成为各地经济工作部署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第四,注重区域重大战略、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各相关地区积极谋划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经济布局。比如,北京提出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安徽提出加强与沪苏浙重点领域合作,推动重点协同深化事项落地,加强与上海开放平台对接,深度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广东提出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和“数字湾区”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高水平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此外,各地也积极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影响力。比如,湖北提出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陕西提出积极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十四五”建设方案和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四川提出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