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罗兰贝格郑赟:国内车市2022年的增速或在4%~4.5%左右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1年,在芯片供应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挑战之下,国内车市仍逆势交出了一份正向增长的“成绩单”。

  2022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并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

  此外,受国际市场的恢复、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等因素推动,我国汽车出口表现出色,从2021年4月份以来,多次刷新历史纪录,年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

  “2021年国内车市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符合预期的。我们之前对国内车市有一个整体看法,2019年的销量水平是过去几年的峰值;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销量会有所下滑;2021年,国内车市销量基本上能够回到2019年的水平。”近期,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评价国内车市2021年的表现。除此之外,郑赟还对中国车企的出海、中国入世20周年等多个行业热点话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2022年车市增速预计在4%~4.5%之间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芯片等问题给国内车市带来的影响?

  郑赟:从整体来看,芯片的短缺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波动性的冲击。目前对于芯片的问题,大家的共识是到2022年下半年,短缺情况会有所缓和。如果从中长期来看,芯片供应的问题对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不会有一个特别大的掣肘。

  对于很多芯片厂家来说,芯片短缺的问题也让他们看到一个市场机会。因为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来说,电动车尤其智能电动车,它们对于芯片的需求会更高,这部分在供给端会有比较快速的提升。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近年来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郑赟:我认为新能源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终端补贴的方式来拉动市场的需求。第二个阶段是从2019年开始,市场上逐渐引入“双积分政策”的概念,即希望从政策端的简单购买补贴,转化主机厂之间围绕着以双积分形成一个平衡。第三个阶段是由消费者本身来拉动市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2021年定位成新能源由市场驱动的一个元年。这是因为从2018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每年大概都有100多万辆的体量,这些种子用户会给身边消费者起到一个比较好的示范作用,能够打消他们对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和安全性的一些顾虑。

  此外,像新兴充电、云快充,特来电等企业基础充电桩的铺设,以及主机厂和他们之间的一些合作,也会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在充电环节上,电动车用户不会有过多的不便。上述因素叠加起来,会让消费者感受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竞争力。新能源汽车未来大规模地替代传统燃油车,也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营报》:对于2022年国内车市的走向,有怎样的预测?

  郑赟:受制于芯片的影响,2021年乘用车的增速还是有所压制的。但随着2022年下半年芯片问题的缓和,国内车市2022年的增速可能在4%~4.5%左右,应该会比2021年稍微再高一点。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国内车市会是一个年复合增长在3%左右的增量市场。当然,市场的结构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渗透率,会在接下来几年里有比较快速的爬升。

  GDP的增长是汽车消费的大前提

  《中国经营报》:2021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如何看待中国车市过去20年的发展?

  郑赟:中国车市过去20年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一是在起步期,我们借助了国外带来的一些经验,可能是在设计端,也包括生产端和销售模式,我们把海外汽车产业的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流程引进来了。二是从2015年起,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反向输出,把一些新的汽车产品功能,包括一些新的销售模式,以及用户运营的一些方式方法,很好地反向输出给全球的其他国家。

  为什么中国车市过去20年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我觉得,一方面受益于GDP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带来的红利也被充分地捕捉到了。此外,对于很多国内外的汽车品牌来说,中国市场都是想要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市场。

  综合来看,快速增长的消费能力、相对丰富的供给,以及在新趋势的冲击之下,一些新的元素被加入到汽车当中,才使得国内车市的整体销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爆发。当然,过去20年国内车市的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还是GDP的增长速度是一个大前提,消费者就是我们有了消费能力,自然就会有非常强的消费需求。

  《中国经营报》:入世初期,中国最担心的产业之一便是汽车产业。但实践下来,汽车产业遭受的冲击并不大,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