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回望常州2021:研究常州的人都在研究什么?

  近期江苏省常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8000亿元新台阶,达88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8%。

  “建设怎样的常州?怎样建设常州?”不仅是常州人民的思考,也是诸多学术研究的关注点。从“幸福树”到“明星城”,再到“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研究人员对常州的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保持高度关注。

  检索中国两大主流学术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中涉常成果发现,“十三五”至今有关常州的研究论文中,“工业经济”主题占比最高,其后是“职业教育”“交通运输”,以及“建筑科学”“环境科学”等。对相关主题的多次研究,反映出常州在这些领域发展的典型性与引领性。

  关注常州工业如何从“制造”走向“智造”

  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研究人员陶正、包忠明认为,近年来常州通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名城建设,走出了一条不断进取、持续向好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工业经济由“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转型。

  “十三五”期间,常州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国际产业合作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2020年底,常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6%,列全省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4%,列全省第二;在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50强中,常州位居17位,较2019年跃升6位。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发力点。常州先后推出“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聚焦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

  创新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常州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建机构,抓项目、引人才”,不断推动常州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转型发展。

  在创新引领下,常州“一核两区多园”的全域联动大创新格局正加速形成,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齐头并进,石墨烯、碳纤维、碳复合材料等先进碳材料领域的研发应用处于全国前列。

  目前,常州已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开发区,以及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产业创新园、中日韩合作示范园区等一批中外合作园区,6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17个项目。2020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第16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20强。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建设怎样的常州、怎样建设常州成为发展新命题。研究人员戴建平、骆温平指出,当前,常州制造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挑战,需突破制造业转型的瓶颈和障碍,加强转型升级速度,培育常州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瞄准新定位,常州明确了“532”发展战略,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乘产业振兴之势,《常州市“十四五”工业智造发展规划》明确“两大战略定位、五大产业板块、七大主要任务、八大重点工程”,推动“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全面深度转型、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跟踪研究现代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常州探索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是支持全产业链进步的中坚力量。“十三五”期间,常州3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双高”计划,5所中职校入选省“领航学校”建设单位,10所中职校获评省现代化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优质职业学校比例位居江苏省第一。

  研究人员方静以常州科教城内的5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认为5所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设施、实训中心、师资以及专业课程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方面取得成绩,其“集约办学、资源共享、规模效应、整体优化”的办学思路深入人心。

  作为全市的“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集聚整合校所企优质资源,建成集约育人共享平台,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和“校、所、企”全方位协同育人新路径,形成了“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级平台;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达98.5%。

  依托国家级中德创新园区,常州科教城持续深化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聚焦巴符州教育部开展职业教育合作谈判和协议签署,引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生态的发展新格局。

  研究人员樊瑞军、关志伟、孙翠香认为,科教城根据“面向产业市场开设院校专业、依托院校专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促进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结合科教城园区内院校专业建立现代工业中心,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走出了现代学徒制制度特色鲜明的“教、训、产、营、服”一体的办学模式,加强了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发展,从而实现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社会化、职业院校培训的工厂化、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产业化、职业院校的教室车间一体化、职业院校的学习工作相同化”。

  本月发布的《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常州要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重点打造常州科教城和殷村职教小镇,全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关注常州“补短强弱”提升交通枢纽能级

  1月8日,历经两年建设的溧宁高速与溧高高速共线段通过交工验收,成为2022年常州首条建成的高速公路。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十三五”期间,常州充分考虑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加速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助发展,2017年,长虹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长荡湖旅游大道完成建设;2018年,京沪铁路常州站一体化改造工程、直荣公路完成建设;2019年,233国道常州金坛段改扩建工程、265省道金坛段、茅山旅游大道、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至金坛互通连接线工程、殷村职教园公交枢纽工程完成建设;2020年,溧高高速常州段、常宜高速常州段、360省道溧阳段、芜申运河高溧段航道整治工程、常州国际机场飞行区改造工程完成建设……常州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两轴链接、十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在释放发展空间的同时,让“长三角中轴枢纽”蓝图初具雏形。

  研究人员魏继斌、张翠娥等认为,常州作为江苏中轴线上最为重要的枢纽城市,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倾其全力将其进一步打造好,进而为常州建好工业明星城、旅游明星城和管理明星城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建设是常州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的基础。未来五年,常州将以大交通构建大格局、促进一体化发展,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000亿元以上,构建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网,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特别是以“点”的突破,推动“面”的发展,将常州南站建设成为常泰铁路、苏锡常城际、地铁5号线和未来多条轨道交通的换乘交汇点,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第一门户”和城市“中央车站”。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