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广州港集团:加密港口合作 铺就华南“大物流”新格局

  港口的持续开放、生生不息,伴随着广东广州这座城市走过千年的繁荣与昌盛。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非洲航线核心枢纽港,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十大港口。2021年,广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5.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03万标箱,同比增长3.6%和6.0%,有力支撑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和航运发展指数排名保持稳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过去一年,广州港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稳健步伐中,成为助推城市发展、开放引领的桥头堡。随着区域合作的大画卷徐徐展开,广州港发挥港口在经济产业发展和枢纽城市建设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连接江海,织链成网,携手广东港口推动构建产业支撑有力、运营经济高效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助力广州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形成华南大物流格局,进一步提升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东省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

从投资布局看枢纽能级支撑枢纽经济能力更强

  2019年9月,以广州港集团为运营主体的“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建设项目,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下,推动实现区域港口业务对接、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世界一流港口群,进而提升大湾区和华南对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广州港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

  近年来,广州港集团加快推动区域港口联动协同发展,截至2021年底,建设运营项目已覆盖东莞、佛山、中山、潮州、茂名、云浮、揭阳、韶关、阳江等广东9个城市,实现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全覆盖。正加快推动广州市属、区属国有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为两翼,珠江水系港口为纽带的区域港口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

  立足带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广州港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方面步履铿锵。2004年南沙港区一期码头开港至今,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建成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年通过能力超2000万标准箱,建成5个汽车滚装泊位,汽车整体通过能力超180万辆,近洋码头建成后将形成全国最大汽车码头集群。南沙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项目主体基本完工,筒仓扩建工程已投入使用,广州港粮食通过能力达到36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南沙港铁路于2021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推动南沙港区成为世界级“海铁联运”物流枢纽。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开仓试运行,南区项目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已进入制冷调温阶段,投产后总体仓容超70万吨。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区五期建设加快推进。

  2021年南沙港区货物吞吐量完成3.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61.7万标准箱,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13.1%和16.3%,单一港区的吞吐能力走在全球前列。

  全球90%的货运通过水路运输,广东省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显示,去年珠三角水路货运量为 85264 万吨,广州市以 42225 万吨占比近半,而广州港又占据了其中的二分之一,这一体量和比例,将在广东港口群合作共赢中逐渐增大。

从网络布局看发展格局陆海内外联动辐射能力更广

  去年6月2日,20万吨级集装箱船“AL ZUBARA阿拉伯祖巴拉”轮靠泊广州港南沙三期码头,THE联盟“南沙—欧洲”FE2航线正式首航南沙港区,广州港实现了全球集装箱三大联盟齐聚南沙,促进珠三角进出口企业与更多欧洲、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

  去年3月,满载67300吨外贸煤炭的“黄龙”轮成功靠泊茂名博贺新港区茂名广港码头有限公司,标志着茂名市的深水通用码开启外贸业务。广州港股份投资建设的茂名广港通用码头自2019年开港以来,货物吞吐量年增幅70%,2021年煤炭、粮食等主要货类完成320.89万吨,粮食同比增长7.62%、矿建材料同比增长96.97%、煤炭同比增长211.30%、机械设备同比增长395.73%,有力支撑茂名发电、粮油加工及临港工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广东省、市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广州港集团谋定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整合完善广东港口综合物流网络,深化“内引外联”、串珠成链、互联互通,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枢纽港口”建设支撑完善地方工业、产业链体系,并以强大“磁场效应”为区域经济引货流、聚人气、添动能。

  海向看,依托“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交汇点、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突出优势,广州港加快拓展海外营销,开辟国际新航线,畅通海外运输通道,设立境外办事处,推动港口物流成链成网。

  陆向看,以南沙港区为中心,广州港集团开通了近200条驳船支线,其中广州港集团“穿梭巴士”驳船航线72条,覆盖了珠三角主要内河码头。开通“湘粤非”国际海铁联运通道、中欧班列等多式联运通道,现有辐射泛珠三角主要地区的海铁联运班列29条,开行中欧(中亚)国际班列12趟,设立内陆无水港30个,初步形成以广州港为核心枢纽,以支线港、无水港和多式联运通道为支撑,覆盖湾区、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2021年,广州港集团完成海铁联运到发量1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1.8%,完成铁路疏运量超过1000万吨。

  随着海向国际航运网、陆向内陆辐射网越织越密,涵盖集装箱、粮食、商品车等多个货类的综合物流通道,正从广州港向大湾区、向内陆、向世界延伸,广州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越来越强。

从营商环境看韧性活力信息驱动服务能力更优

  2021年7月,《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国际航运中心指数广州港位列第13位,被誉为“进步之星”。世界银行和埃信华迈line和发布的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广州港排名第六;全球货运港口绩效指数报告评出效率最高的10大港口,广州港位列第四。

  广州港何以频频在全球航运指数中走在前列,国际化的的营商环境给出答案。

  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进口出口转关货物手续一次办结,“湾区一港通”、WGO及组合港运作模式,实现南沙港区与云浮、肇庆等10个内河码头口岸无缝衔接。广州港口岸全面实施“5+2”天通关,以南沙保税港区为离境港的水运货物实行启运港退税政策,通关环境便利,物流设施完善。高效的服务效率和优良的营商环境,让珠三角乃至整个华南的货物纷纷汇集到南沙港进出口。

  着眼于“让信息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广州港顺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整合船公司、口岸、客户等信息资源,全面深化智慧港口“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与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构建“便捷可靠的客户体验、开放协同的港口生态、高效安全的智能码头、透明可视的智能管理”为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港口。通过持续提升港口查验平台、拖车平台、驳船平台等公共平台服务效率和无纸化办单水平,广州港已全面实现集装箱出口“无纸化”。

  未来,广州港将找准发力点,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强国”建设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借力产业优势,努力推动区域港航物流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内涵的协同发展,持续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做好“物流”这篇大文章,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