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异同及协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备诸多相同点,其中之一便是政策调节达到的预期效果相同,即实现两者之间的同向。而两者之间同时具备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正好在政策时机、政策工具选择及使用程度、政策效果落地领域、政策作用时滞等方面实现了有力互补。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具备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实际的可行性。

  每当经济下滑或过热时,政府会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予以干预,以期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同时,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以实现中长期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较低的通胀水平等目标。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正确认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政策效果,对于澄清误解、达成共识、形成合理预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投资、国债、公共支出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用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措施,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再贴现等。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既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差异性。其中,同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取向相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需诉诸具体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的搭配、互动以及协调,其目标都是引导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二是调节理念相同。经济运行有周期性,有时热有时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逆周期调节,即经济过热时适时踩下“刹车”,经济过冷时踩下“油门”。三是操作对象相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以货币为载体和作用对象,通过货币的数量调节收入、利率,进而调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货币的流向实现本身优化配置以及促进其他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本质属性相同。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本质上都是属于需求端的宏观调控政策,即都是着眼于扩大经济主体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六方面。一是政策的实施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财政部门具体实施,既包含五级财政部门,也包括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二是政策工具不同。财政政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与政府的收支活动相关,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通常与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业务活动相关。三是作用过程不同。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四是时滞不同。财政政策从提议到实施,一般需经历调研、动议、研究、审议等环节,需较长时间。而一旦实施以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作用,因为政府能够直接通过扩大支出拉动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量或利率间接传导,尽管常态化“吞吐”货币的时滞较短,但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疫情期间我国实施了增发特别国债、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大规模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效果直接的财政政策。五是针对性不同。财政政策产生的效果,既有总量的特征,也有结构的特征,如减税降费、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出。而货币政策仅通过货币这一载体以及货币自身带有的利率属性发挥作用,更多具有总量的特征。六是作用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更加侧重于促进经济增长、收入调节、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更加侧重提供市场适度流动性、保持可预期的通胀水平。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

  协同,意为“协调+同向”。协调,指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主次要明确、先后要区分、时空要衔接、幅度要合理、节奏要合拍。同向,指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向务必是同一个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进一步分析,同向解决的是两者作用的方向问题,协调解决的是在既定的调节方向下两者如何配合的问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实现协同,是因为仅靠单独实施一种政策无法实现预设的经济政策效果,而同时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为什么能够产生叠加效果?一是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在不同领域对经济主体产生不同影响,而这些不同影响同步显现时,将形成激励经济主体的乘数效应。例如,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减轻了企业税负,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两种政策的叠加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增加投资的意愿,这比单独实施一种政策的效果要好。二是因为财政政策实现较好的效果,离不开货币政策的配合和支撑,反之亦然。例如,政府通过发债筹措资金,受央行管理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债券的方式予以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最本质的原因或最关键的条件,恰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异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备诸多相同点,其中之一便是政策调节达到的预期效果相同,即实现两者之间的同向。而两者之间同时具备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正好在政策时机、政策工具选择及使用程度、政策效果落地领域、政策作用时滞等方面实现了有力互补。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具备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实际的可行性。

  从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可以从三个步骤来解析。第一,是否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第二,如果需要实施,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第三,知道了努力方向之后,如何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就是重点研究启动哪个政策工具、何时运用以及运用到什么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选择的政策工具同属于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减税和增支都属于积极财政政策工具,但减税更侧重减轻企业负担,能够激发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而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会减少居民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即使确定了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也应斟酌启用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工具。

  由于经济走势常处于时高时低的状态、通过宏观政策干预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以及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等因素存在,使得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必然。因此,上述三个步骤可以简化为两个步骤,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方向在哪里,以及两者如何协调。这可以结合宏观经济学中经典的IS-LM模型作出形象阐述。财政政策影响向右上方倾斜的IS曲线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货币政策影响向右下方倾斜的LM曲线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在实际应用中,首先要对经济冷热形势进行判断,决定需要实行或积极或紧缩或松紧搭配的政策。然后,在曲线移动的前提下,决定移动多少。其中,研判经济形势、分析经济所处状态,可以主要依据经济周期和潜在增长率来定,即在当前这一轮周期中,经济发展大致所处的方位以及目前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而曲线移动幅度,则可以主要依据经济基本盘的表现,即以GDP增长率、失业率、制造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重点经济指标的同比、环比表现来判定。如果GDP步入下滑区间、失业率增长,则此时扩张性政策的步伐就可以大一点。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为将经济拉出泥潭,为市场提供充裕流动性,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即大规模使用扩张的货币政策。

  如何保障政策协同效果

  通过IS-LM曲线的移动和配合,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需其他条件支撑和保障。在众多的其他条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

  一是完备的数据、可行的模型和正确的计算方法。IS或LM曲线分别移动多少,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构建模型、输入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构建出IS曲线和IM曲线的具体表达形式,再根据现有的经济指标值和希望实现的目标值,计算出曲线移动的幅度,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的程度。不过也要注意,由于变量多、经济主体预期适时调整等因素影响,上述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和误差。

  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并产生既定效果,有一个基本且重要的假设是市场中各种生产要素是自由流通到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的,而这一过程又取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比作一条川流不息的宽阔河流,河流里面的鱼比作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鱼能够自由游来游去。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犹如河流中存在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浅滩、礁石等,限制和阻碍了鱼的自由来往,即影响和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因此,需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因素,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比如,政府着力完善现代税制改革,提高直接税比例,健全地方税体系,能够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扩大社会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发展。再如,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增加财政重点支出,布局发展前沿产业,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