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网传猝死员工已离世!字节跳动、B站等多家公司陷“员工猝死”风波!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字节跳动猝死员工”确认离世!

  据界面新闻报道,2月23日,针对网传字节跳动吴姓员工猝死一事,字节跳动内网发布公告称,经过41小时的抢救后,该员工于13时43分不幸离世。

  字节跳动表示,“ 公司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全力提供后勤支持。公司还将向吴同学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尽力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

字节跳动此前表示仍在全力抢救

  2月22日晚间9点,该员工(吴伟)太太在其业主微信群发声求助,称“我的老公于字节跳动猝死身亡,年仅28岁,我自己也是28岁,目前怀有2个月的身孕。目前我们房贷每月21000有余,按揭30年,爱人的突然离世致使我无力承担房贷,请问各位友人我该如何办,是否可以退房退款。

  2月23日,字节跳动内网针对网传“字节28岁员工猝死”一事发文回应,称该同学21日在健身房运动时举止异常,由教练拨打120叫来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送上救护车,截至2月23日0时30分,该同学情况危重,仍在医院抢救中。

  在字节跳动的说明中,2月21日18时,吴同学前往中卫通健身房运动。18时56分,吴同学在运动约1小时后出现头晕现象,进入茶水间休息。健身房教练发现举止异常,上前询问。吴同学自述可能是低血糖,教练随即为他倒了一杯糖水,并通知行政前台启动 SOS值班号。

  19时09分,保安经理取得血压计到场支持,为吴同学测量血压后,建议联系同事陪同就医。在此期间,吴同学出现呕吐现象。19时18分,教练拨打了120电话。同期,保安经理与在场另一位安保对吴同学实施CPR急救(两人均持有急救证书)。

  19时30分许,120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将吴同学送上救护车。

95后建筑设计师或因加班过度猝死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2月16日,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尤安设计)1996年出生的设计师赵磊被曝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引发关注。

  2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尤安设计员工曝同事疑似被累死》一文,引起热议。文章显示,1996年出生的年轻设计师赵磊被爆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文章还称,逝者过年前一直干投标到1月27日,还被扣了年终奖,过完年回来还继续加班。

  随后,尤安设计向媒体三连否认: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对于死因,尤安设计董秘表示正在等待法医鉴定。关于是否会对死者家属进行赔偿,尤安设计表示赔偿应该还谈不上,一切还要等法医鉴定结果再做决定。2月21日,逝者亲友告诉红星新闻,逝者亲属已经赶往上海,目前公司还在和亲属商谈。

  天眼查显示,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子公司。后者是一家工程咨询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磊,员工人数1286人,于2021年4月2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市场上市。拥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业)甲级资质,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业务的研发、咨询与技术服务。

  2月21日,逝者亲友告诉红星新闻,经警方调查取证,法医给出的逝世时间为2月14日晚。2月14日(工作日周一),未与公司请假,没有去上班,公司于2月15日(工作日周二)早上10点左右前往逝者家中寻找,发现逝者。逝者亲友还表示,“事发于出租屋内,同屋为其他租客,平日里几乎没有生活交际,经调查不存在矛盾冲突。”

  逝者亲友认为赵磊猝死或因近年来在尤安设计公司的高强度工作。“从赵磊毕业到事发近三年的时间,多次听他提到高负荷工作,更甚的是事发前一段时间(2022年1月13日-2022年1月27号),组里接了一个投标,导致其一直高强度工作,下班时间经常为凌晨2点至4点。”

  据赵磊生前聊天记录自述,其三年前毕业后进尤安设计,担任公司项目的骨干。工作三年间,“加班”、“熬夜”、“通宵”、“死亡”等词渐渐出现在赵磊的聊天记录中。

  今年1月8日的聊天记录显示,赵磊和朋友说,“最近感觉要挂了,扛不住,人都懵了”、“最近感觉离死亡很近”。在今年1月下旬公司接了新投标项目后,赵磊和朋友说,“真要死了,周周通宵。”早在之前,赵磊就曾和朋友表示,“天天熬夜”、“命都快加没了”。

  为记录上下班时间,赵磊专门买了个本子做记录。一份去年4月份的工时记录显示,他当月共上班276.5小时,其中只休息了4天,有7天日均工作时间超14小时。今年的聊天记录也显示,“元旦之后,1月16日-1月27日期间应该没有休息,多数时间上班在12小时以上,最少有两天超过15小时。”

B站因“员工猝死”事件陷入风波

  2月7日,微博认证为职场博主的用户“王落北”称,据多名网友爆料,B站武汉AI审核组组长过年期间值班,在晚上9点到早上9点(12小时)的工作强度下,2月5日凌晨脑出血猝死。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随后,B站在内部信中否认了该员工因加班猝死一事,并表示逝者事发前一周内未存在加班等情况,“经内部考勤核查,员工按当日工作计划正常上下班,工作时间为9:30-18:30,做五休二。”

  2月8日晚间B站再次发布通报表示,“暮色木心”去世后,家属、同事都陷入巨大的悲痛和震惊当中,相关沟通、善后工作一度面临混乱。对此,公司要向“暮色木心”的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

  B站表示,今年将增加招聘1000名审核人员,同时从本月开始,组织内容安全中心的全员进行加强体检。

  另外,B站官方微博在评论中回复网友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删除或改动过考勤及加班记录,请大家不要轻易信谣言!”

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长时间工作会导致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增加。

  去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仅一年中,全球有74.5万人死于长时间工作。平均每分钟,就有近1.5个人,因为加班而死亡。而这份报告中的“长时间”指的是每周工作55小时,比“996”还少17个小时。

  报告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人相比,长时间工作(≥55小时/周)的人,中风的风险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而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此前在科普中国刊文称,据统计,约80%以上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另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医学上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呼吸停止,最终引起死亡。研究发现仅1/3的年轻人在猝死前有相关病史 (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病变、癫痫等),而2/3猝死的年轻人,没有相关的疾病病史,即2/3的猝死发生于看似健康的人。而长期压力过大、熬夜、久坐不动等,都是可能引发猝死的危险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陈桢玥教授表示,长时间的久坐会对心脏、大脑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增加血栓风险的形成。

  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危及生命。

  “血管里的斑块好比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并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导致心梗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死亡。”陈桢玥教授介绍。

年轻人预防猝死需注意这几点

  如何预防?其实,归根结底,需要重视体检,改变生活方式。

  南京市中医院心脏科主任顾宁医生此前介绍,首先,年轻人要重视定期体检,在生活中则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暴饮暴食,调节心态,最好戒烟。此外,需要注意以下时间段和地点。

  一是,警惕一个地点:厕所。在排便时若用力屏气,腹壁肌、膈肌会强烈收缩,腹压升高,血压飙升,可能诱发脑溢血。而心肌耗氧量加大可引起心绞痛、心梗和严重心律失常,这两者都会引发猝死。

  二是,警惕一段时间:凌晨。凌晨2点~4点这一时间段如同“鬼门关”,三成的心梗患者都在凌晨4点左右发病。因为这个时间段血粘度高,容易出现各种梗死,如脑梗或心梗。

  三是,注意一个数字:黄金4分钟。南京市急救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一年内,南京市院前急救(在医院外实施的抢救)的猝死患者达千例,但成功救活的患者仅为个位数。院前急救成功率非常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现得太迟。

  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这一时间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成功率为50%,超过4分钟几乎为零。因为,心脏骤停5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一旦发现身边人心跳停止、呼吸骤停,要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术,按压胸口,人工呼吸,为医护人员抵达赢得时间。

  实际上,在多个公开场合,不少医生专家多次强调,由于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迅速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猝死发生时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无法自救也不能求救,在一旁的你所做的每一步都将决定患者能否“起死回生”。

  第一步:不要忙于搬动病人,应就地仰卧,不要摇晃病人。

  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心跳,若没有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三步:心肺复苏为手掌放在猝死患者的胸部重要,约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两手重叠一起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来进行按压,要使下压的程度为5-6cm,每30次后,进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第四步:除了心肺复苏外,还有一个“救命神器”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若有可对患者进行除颤,越快越好。

  专家提醒,心肺复苏或者除颤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生存几率下降10%,超过10分钟,生存几率为零。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