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机器人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经过“十三五”时期各方的不懈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在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加速迈向中高端,为中国制造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戴正宗

  “正在出餐中,请稍候。”随着提示声响,信号灯闪烁,一只机械臂自动装盘,稳当地送出一盘香喷喷的宫保鸡丁。紧接着,这盘菜“乘坐”云轨小车,通过交错纵横的空中轨道,由缆绳下放到食客面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人在餐桌坐,饭从“天上”来。这样的奇妙场景正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里频繁上演。在这里,机器人主厨可以为食客提供24小时的点餐、取餐、出餐全流程自动化服务。酷炫的产品背后,是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强力支撑。

  机器人主厨只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者认为,经过“十三五”时期各方的不懈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在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加速迈向中高端,为中国制造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关键零部件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应用领域快速拓展,整机产品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机器人产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至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快速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套,同比增长约为45%,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900多万套,同比增长约为49%。

  其次,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一些精密减速器已批量配套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企业,整机性能大幅提升。

  最后,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秘书长苏珊娜博士表示,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38.4万台,同比增长0.5%,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位于全球首位。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平均值达到126台/万人,其中中国制造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9名,达到246台/万人。同时IFR预测,到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可达到51.8万台。

  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即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手段。“从产业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增长趋势分析,《规划》明确,到‘十三五’末,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约占一半左右。”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从落实《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看,尽管相关企业只完成了上述两项目标规定的50%的任务量,但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由有到优”“由量到质”“由浅到深”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迎来跨越发展窗口期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介绍,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工业机器人仍然处于中低端,加强高端产品研发,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产业链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迫在眉睫。

  据了解,为加快实现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也就此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机器人产业之所以能够迎来跨越式窗口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叶猛介绍,一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3.5%,比2010年提高4.63个百分点。年轻劳动力的不足,正在倒逼市场加快“机器人上岗”步伐。二是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智能矿山、智慧农业、智能建筑等战略深入推进,大众消费、社会服务需求增长、科学考察与应急救援要求等不断提升,对机器人提出大量且迫切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温,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使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与稳定性面临挑战。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极大地增强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准控制能力,提升机器人应用潜力,推动机器人步入发展“快车道”。

  伴随技术突破机遇期的来临,我国应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加快机器人自主创新步伐。据叶猛介绍,按照《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至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迈向中高端进程提速

  与会者认为,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智能机器人演进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叶猛介绍,《发展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理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发展规划》在保障措施中,除了明确要强化统筹推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外,还特别强调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在诸多保障措施中,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含金量相当高,让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进程大大加快。”叶猛表示,“十四五”期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机器人研发应用的支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发挥政府采购作用,促进机器人创新产品应用。此外,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动各类产业基金积极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服务模式等,都将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向前发展。

  只有保障措施的完善,方能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发展规划》相关任务落地落实,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汪宏介绍,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公关,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认证服务能力。二是着力增强高端产品供给,面向重点行业需求,集聚优势资源,推动高端机器人产品研制,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和种类,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三是着力拓宽市场应用,加快“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推动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加快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技术推广。四是着力优化产业生态,支持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宋晓刚表示,从行业角度看,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发展规划》精神,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向高端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二是深耕细化行业,拓宽应用领域。三是协同创新,让整机、零部件、集成应用及用户行业紧密协同,形成应用带动整机,整机拉动零部件的协同创新发展生态,加快提升行业链创新能力。四是融合创新,让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助力机器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五是全面部署智能机器人发展,满足我国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抢占世界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