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债市表现短期依然“纠结” 突破僵局尚需更多消息刺激

  近期,债市呈现出弱势震荡格局,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行至2.78%一线。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眼下债市交易的重心仍聚焦于“稳增长”及“宽信用”,考虑到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就要拉开帷幕,后续市场或迎政策密集释放的时间段,则各机构仍需保持审慎。毕竟,在“稳增长”较为突出的年份,后续利率很可能继续上行。

  偏空情绪难消

  在多空因素交织发酵的背景下,近期债市呈现出弱势震荡的格局。

  “2至4月作为宽信用的第一阶段——即宽松政策较为密集,社融和信贷总量改善,长端利率整体处于逆风期。”在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看来,“尽管随着流动性的边际转松,3月中长端利率可能会迎来阶段下行行情,但在央行再度‘宽松’之前,长端利率料难以突破1月低点。”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则释出了更为审慎的看法。

  “当前主导市场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好坏,也不在于货币政策的变化,而是为了取得‘开门红’所做的努力和对应的政策行为。参考历史行情,一季度交易的就是政策行为本身,而行为结果通常需要等到三月份之后才能得到逐步验证。”孙彬彬指出,“向后看,不论是2月PMI的公布,还是全国两会的召开都值得重点关注。”

  回顾历史情况,不难发现从春节后到全国两会召开,大多数时间内债市利率都会呈现上行态势。

  “回到当下,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充分发力的政策诉求很明确,我们认为,政策行为也在朝这个方向倾斜。”孙彬彬判断,“在4月15日之前,市场节奏料会继续呈现调整状态。点位判断方面,基于短期看不到降息的前提考量,按照2.85%为中枢估计,债市波动幅度约为上下20BP.”

  不乏利好支撑

  当然,眼下亦不乏对后市行情持相对乐观态度的机构。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地缘政治风险扰动下,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突出,资金向中国债券市场流入可能持续甚至加码。同时,基于避险情绪推动叠加货币政策尚有放松空间的考虑,中国债券收益率依然会有不低的下行空间且幅度可能超预期。

  国海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则表示,展望3月份,来自资金面的积极因素仍将对债市构成一定支撑。

  其一,是春节居民现金的继续回流。从2020年、2021年的数据来看,3月份居民现金回流规模可达到5000至8000亿元,并对超储形成有力补充。

  其二,3月份为财政支出大月。往年3月份,国库财政存款通常会减少5000至8000亿元,对超储形成补充。

  “在两大季节性利好因素的加持下,3月份超储有望获得1至1.5万亿元的补充,届时资金面将较为充裕。”靳毅称,“至于货币政策层面,不论是节后深圳、武汉、苏州等主要工业城市的疫情反复,导致复产复工受阻,使得经济复苏出现波折;还是2月下旬商业银行票据转贴现利率大幅下行,显示复产复工及相关融资活动受到阻滞;抑或是春节后与道路建设相关的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仍在下行,反映下游需求仍显疲弱……种种迹象表明,短期央行并不具备收紧货币政策的基础。我们认为在3月底前,资金面将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而2月中下旬以来,资金利率与短端债市利率的上行,目前或已经接近尾声。”

  “在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方面,管理层近日再次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定经济大盘’。这意味着在监管层看来,岁末年初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宏观政策还有进一步发力空间。”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亦判断,“宽货币窗口期仍未关闭,接下来再度降准、降息的概率依旧存在,资金面将继续维持宽松,利率在当前点位上进一步回调的空间有限。短期看,2.85%或为长端利率较难突破的阻力位。”

  提请量力而行

  回归到债市配置层面,眼下看多的机构更建议投资者在近期利率波动调整阶段积极进行买入和配置,避免踏空风险。

  而站在相对审慎的角度分析,鉴于当前物价形势决定了没有简单调降名义利率的紧迫性,叠加已知金融数据也减轻了进一步降息来激发信贷需求的内在压力,则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短期内长端利率下行的相对动力或有限,更有可能保持震荡偏弱的局面。

  由此,“具体到利率债的交易层面,无论如何都应该选择短期避险。”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就此前来说,利率债的整体曲线是被低估的,原因除市场接收到了大量的宽松预期之外,还包括市场对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这引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额外下调了53BP.此外,市场应该逐步认识到,在稳增长背景下,财政的操作空间会大于货币。若管理层通过财政政策去稳增长,那必然会对利率债构成利空影响。因此,只要相关政策发力,那么利率债就会逐步从上涨走向下跌,这与经济本身是不是能企稳也没有太大关系。”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