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嘉实基金蔡丞丰:潜到冰川之下寻找赢的根基

  “财务报表只是一家公司经营的结果,投资想要更具前瞻性,需要沉到冰山下面去,对企业家做更深层次的分析。”投资生涯走过十余年,蔡丞丰对投资的本质愈发坚定。在他看来,投资的关键是寻找会赢的企业,而企业的关键则在于企业家。因此,他善于运用减法思维发现好的赛道和商业模式,并用“知行合一”的要求寻找更有可能胜出的企业家,直抵“赢”的根源。据悉,拟由蔡丞丰管理的嘉实品质发现混合型基金近期正在发行。

  寻找会赢的企业

  根植于半导体行业,兼具全球投资视野,拥有14年投资经历的蔡丞丰,在台股、港股、美股都有过扎实的积累。2013年,蔡丞丰转战A股,能力圈围绕“制造逻辑”渐趋拓展,对新能源、创新药等科技行业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实践。

  “投资领域拓展的背后逻辑是基于一个制造属性。”深耕半导体行业十余年,蔡丞丰通过深入研究该行业全球化的商业模式和产业转移的变迁规律,来洞悉其它同样具备“制造属性”的科技领域。其中的逻辑在于,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医药行业,这些科技行业兼具科技属性、创新属性,以及“服务+制造”的商业属性,因此就A股市场来说,它们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分工,用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来体现中国优势。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入行,历经2018年市场趋势性下跌,以及2020年疫情黑天鹅事件。潜移默化间,风控意识成为蔡丞丰的投资惯性。伴随着能力圈的扩展,他的投资组合愈加多元与均衡,与之带来的便是“回撤小、熊市抗跌、牛市能涨”的业绩表现。

  “只有极端少数的公司,才能为市场创造价值。”蔡丞丰介绍,根据Hendrik Bessembinder报告可以发现,1926年以来,美股市场上,约4%的公司创造了整个市场的全部价值,30%的公司也创造了正价值,但60%的公司在毁灭价值。“所以我们要通过做减法,首先将那60%的公司排除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胜率。”

  蔡丞丰主张从赛道、模式、人三大维度进行立体选股。优选中高增长的赛道,从技术、管理、品牌、成本等多方面验证公司的商业模式,并在能力、组织、治理上选择能够长期跑赢的企业家,“我的方法论就是通过层层筛选做减法,在会赢的赛道里遴选会赢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业绩的第一性

  伴随着职业的进阶,蔡丞丰对自己的投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看公司时,一定要沉到冰山下面去,对企业家做更深层次的分析。”

  因为,在他看来,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的结论,基于这些信息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的研究经常跟着市场走,而不是领先于市场,企业家才是公司经营结果的最源头,这是我从过去十几年的得失中总结的教训。”

  一般对企业家的分析多是定性分析,蔡丞丰表示,对于投资来说,需要将这些定性的维度进行量化。

  量化的逻辑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知”是指企业管理层的前瞻性,“行”即公司的执行力。具体主要是通过对嘉实基金自有的ESG框架进行优化,对企业管理层在商业洞见、战略能力、执行力、自驱力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并打分,辅助主动投资。“通过对A股4000多位企业家的量化打分,我们已经验证,得分高的企业家自然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财务回报。”

  蔡丞丰表示,这一技术支持来自公司的Data Lab(嘉实基金数字化研究中心),“成员多是做人工智能的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他们负责企业家模型的搭建,以及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挖掘和分析。”

  通过上述对企业家的量化分析进一步辅助基本面主动研究,蔡丞丰能够挑选最优秀的公司进行更为前瞻性的中长期布局。分析其近三年的重仓股可以发现,蔡丞丰的选股优胜率有明显的增高,而且其个人对重仓股的依赖性在降低,持仓更为均衡。

  蔡丞丰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的高端制造颇具优势,主要体现在光伏、动力电池、CDMO等科技领域。就今年而言,他将持续关注“新科技、新制造、新能源”“大健康”以及“刚需、高频、低价的消费”三大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