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赵超:把中医药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


  “在国家层面,把中医药纳入整个国家传染病的(防治)体系中,让中医常规参与全程的管理,包括流调、监测、决策、规划、防治和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为让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从中医药长远发展来看,要加大传染病、重症救治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锻炼,定期轮换以提高临床诊治技能。”

  谈中医药: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

  赵超观察到,近两年,中医药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发挥的核心作用正是有效降低转重率,在早期介入,能显著降低轻症病人发展为重症病人的几率。

  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但赵超清晰地指出,当前中医药常规未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国家也未建立中医药防疫研究体系,全国所有的传染病医院没有一家是可以收治传染病的中医院和研究传染病的中医研究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中医医疗机构只能以协作单位的方式参与部分临床和研究工作。

  对此,赵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中西医并重的指导原则和实施办法》,落实政府的主体作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确保中医药财政经费投入到位,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社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

  二是在全国遴选并重点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定点医疗机构,国家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中医药传染病研究体系。

  三是优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工作预案,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四是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切实提高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的占比。赵超同时表示,在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审和人才评审过程中,突出其科研的社会公益性特点,重点围绕科研成果质量、社会贡献度,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

  谈创新药: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1月至10月,中国医药制药业营业收入为23529.8亿元,同比增长22.8%,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达到76.7%。

  赵超也指出,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其中包括中医药发展滞后、医药结构比重失调、科创能力不足、智能集聚效应差以及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第一,新药审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预算承压不利于队伍稳定和专业性提升;第二,医保对医药创新的激励引导不足,当前医保集采推动药品大幅降价,短期内虽可惠及患者,但长期需考虑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做好药,好回报’的机制仍需完善。”赵超指出。

  对此,赵超建议,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审人员培训,包括稳定投入,扩充药审中心人员队伍,提升药审整体专业能力和效能;落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建立境外审评专家咨询渠道,就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审批、优先审评等建立常态化咨询渠道,整合国内外药审专家资源,强化对药审人员的培训。

  其次,他提出,优化招采规则,合理确定医保谈判价格,包括合理规划药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质、无效”药品、进一步促进仿制药降价的同时,建议考虑药品实际生产成本,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再者,针对创新药,赵超建议充分考虑药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的降价保护,以保护创新积极性;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

  最后,赵超提出,在新药上市后,企业无需等待医保谈判时间窗口即可进行医保申请,实现“企业滚动申请、医保滚动评审、目录时时更新”,使患者尽早用上临床价值显著的新药。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