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恒生指数大跌2.5% 科技指数重挫逾4%再创新低



  恒指收跌2.5%,恒生科技指数大跌4.43%续创新低。互联网科技股、汽车股、医药等板块全数下跌,百济神州跌15%,微创医疗跌8.7%;小鹏汽车跌13.2%,理想汽车跌超10%;哔哩哔哩跌12.8%,京东跌8.3%,阿里巴巴跌逾5%,腾讯跌3.7%。

  后市分析

  复盘历史上港股的熊市周期:只有科网股企稳 港股才能摆脱这轮熊市

  若将“熊市周期”定义为:1)恒指年线级别的下跌;2)最大回撤幅度超过25%;3)期间伴有主线事件影响以及外生冲击,那么近25年以来港股一共出现过八轮典型的熊市周期,以及2020年疫情导致的急跌。

  除2020年之外,过去港股熊市周期持续的时长是361个自然日/245个交易日,接近一年。作为离岸市场,香港在需求侧的层面(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与全球共振,这在1997、2000、2008、2011和2020体现得尤为明显,下跌压力均属于由外而内的传导。不过,近年来供给侧因素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行业政策以及企业盈利),这主要是由于内地公司逐步成为港股上市主体,两地的联系愈发紧密:近十年来港股的熊市周期约每3-4年出现一次(2015、2018、2021),与中国投资率下滑、经济增速放缓的时点大致吻合。

  此外,港股在每个十年里都会出现一次“大型股灾”。这其中既有美股十年大波动周期的影响传导,又与朱格拉周期存在吻合之处:在近三轮朱格拉周期发生转换时,确实伴随着规模较大的熊市出现:

  (1)1990-1999年,通缩交易为主,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科网泡沫累积。2000年泡沫破裂,标普500指数跌去51%,恒生指数也跌超五成。

  (2)2001年,中国经济的腾飞推动全球进入再通胀周期,通胀中枢走高,环球股市走势向好,恒指在07年底见顶,08年遭遇金融海啸,累跌67%。

  (3)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显著下移,但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通缩交易以及轻资产投资再次占据主导,成长股显著跑赢价值股。

  (4)随着疫情影响消散和移动互联网红利减弱,全球面临资本开支周期共振过程,新兴制造业占据产业引领位置,再通胀周期重现,成长与价值板块的攻守形势发生转换——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又一轮规模可观的熊市。

  因此,港股自2021年以来开启的熊市,可以认为是短周期中国经济下行与长周期资本开支方向转变“多期叠加”的产物。去年2月至今,恒指的64只成分股已经蒸发近12万亿港元的市值,高于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有港股的损失。因此,本轮熊市的破坏力和影响量级已相当可观。

  受美联储政策快速转向以及俄乌局势升温影响,2月以来港股再度承压,也使本轮熊市的持续时长超越此前的平均值。目前恒指的调整幅度已经接近一万点,不仅完全消化了去年年初时过于乐观的预期,而且计入了较为悲观的情绪。从短周期来看,2022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逻辑并未因为遭受外围的冲击而改变,这也将成为后续港股的有力支撑。

  长周期来看,新兴制造业逐渐取代互联网,成为新引领产业的态势将会持续推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科网股丧失投资价值,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能承担“由软到硬”的资本开支职能。然而,目前科网板块还在经历着“至暗时刻”:近期披露业绩的科网股大多超预期,但市场却并未给予相应奖赏,反而对某些信息过分反映。此外,在全球对立氛围加剧的背景下,中美或再度面临冲突升温的风险,这也是港股“不能承受之重”。由于目前科网股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只有它企稳,港股才能真正摆脱这轮熊市。后续一来需要关注美联储政策和俄乌局势的外溢影响,二来也需要正确认知和理解监管政策对行业长远发展带来的益处,逐步打消疑虑及悲观心理,推动“情绪底”反转。(来源:广发香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