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融合中国市场特色 探索ESG本土化实施路径

  近年来,以环境友好(E)、社会责任(S)以及公司治理(G)为主题的ESG投资发展加快。ESG 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双碳”目标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刺激ESG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在“双碳”目标下行业、机构、企业都参与进来,推动ESG投资走向新常态。

  全国两会期间,可持续发展、ESG投资的相关话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在促进ESG投资基金、ESG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等ESG投资类型主流化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如投资认知和动力不足;数据匮乏、难以量化、标准不一;缺乏ESG评价标准体系。一套行之有效的ESG投资的“中国标准”亟待落地。

  强化ESG投资基础建设

  梳理近期关于ESG领域的提案,《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各界人士主要希望推动ESG投资的“中国标准”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ESG投资与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要求以及中国与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并与资本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功能相适应,同时符合投资人的基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十四五”期间,中国ESG投资发展将更强大、更有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当前在“双碳”目标战略执行、加大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做好ESG投资非常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龚永德在提案中建议,加快研究并出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

  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告诉记者:“此前我们做过一个调研显示,超过75%的投资者认为ESG会对他们的投资决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超过4000位投资人表示,其在投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短期内盈利突出的企业,还要在决策中考虑到企业ESG相关的绩效表现,分析企业是否践行和遵循ESG标准,及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

  “对企业而言,卓越的ESG评级代表市场认同企业于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和表现,有效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国际上一些投资机构的投资筛选流程中已经将企业的ESG评级纳入了投资决策考虑因素,因此良好的ESG评级能够进一步帮助企业吸引投资,甚至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融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

  不过,沈莹坦言,当前中国ESG投资仍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在数据质量、标准制定、专业服务、ESG研究、投资者教育、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准存在一定差距。

  龚永德指出,从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注意到,企业披露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在范围和精细化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例如对披露事项的覆盖率不一致、披露的信息涵盖范围有待扩展、定量信息披露的比例有待提高等。

  李大进在《关于建议对上市公司全面实行ESG评价的提案》中指出,全球ESG评级机构已达600家,但中国本土ESG评级正处于起步阶段。“ESG评价存在披露制度不统一、评估评级缺乏系统性、监管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建立具有科学实用性与可行性,且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中国企业和机构的ESG水平,并能适用于国外企业和机构ESG评级。”

  屠绍光总结道,当前推动ESG的发展主要有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扩大ESG产品的供给和投资规模;二是健全信息披露和评价体系等基础设施;三是完善对规则、监管及自律等制度的建设;四是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中介体系、媒体等与ESG投资有关的主体需形成合力;五是完善社会资金进入到ESG投资的引导机制。

  龚永德建议,应汇集多方力量,加快研究并出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在2022年制定出中国准则编制的具体方案和出台时间表,并力争发布准则框架的征求意见稿。

  在研究和制定准则的过程中,龚永德建议,要充分研究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2021年11月3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宣布成立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ISSB将在整合现有框架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准则,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全面的可持续信息。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是按市值计算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保持与全球通行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建议充分研究国际的报告准则,并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

  同时,龚永德认为,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所处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特性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建议在充分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考虑企业客观实际,考虑境内外信息需求差异,考虑不同的监管需求等因素,对具体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内容实施“分步走”策略。

  初探“中国式”ESG投资

  屠光绍介绍道,ESG投资在中国发展加快,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近两年都有了相当的进展;产品的种类也进一步丰富,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数据支撑和中介服务也有了一定的起步;在制度规范方面,监管部门包括自律机构,在自律规范方面也在进一步完善。

  ESG投资的“中国标准”已经有了探索。近日,邮储银行携手德交所联合发布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的ESG指数——“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随着ESG投资的快速发展,如何构建既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又体现中国发展特色的客观、量化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引导ESG投资、助推绿色发展,成为国内各家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表示,“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将有助于为全球投资者投资标的中国ESG品牌提供全面、均衡、标准的参照体系,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准确了解中国A股市场情况,对活跃绿色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将产生积极作用。

  李大进也指出,2016至2020年,我国相继发布与实施了责任投资直接相关的政策,体现了我国在ESG方面做出的努力。“各级监管机构通过一系列支持和引导政策,对绿色金融、ESG在国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推动了国内各相关机构对ESG投资的研究和落地。”

  周延礼透露,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ESG投资的相关课题研究和投资指引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他表示,在指引方面,拟在投资原则、产品设计、投资方法、风险识别、尽责管理、信息披露与自律管理等方面细化相关要求,为保险资金树立ESG投资理念、更好推进ESG投资等提供指导。“保险资金ESG投资指引的推出有助于支持和鼓励保险资金更好发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优势,通过直接投资相关企业、产业形成示范效应,促进ESG投资深化发展,助力优化完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更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巨大的长期的资金资本投入,ESG投资在中国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屠光绍认为,中国对ESG的发展也有巨大的需求,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所趋动的,也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和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任务都需要推动ESG投资的发展提供支持。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周延礼建议,除了构建数据化标准、强化信息披露外,还需要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丰富绿色底层资产及ESG投资工具。“要丰富绿色债券体系及碳金融工具,推动绿色债券、绿色ABS、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收益支持证券、绿色指数产品和绿色保险等规范发展。对股权融资而言,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新能源技术、节碳技术、碳捕捉技术等领域的支持。”

  屠光绍也认为,要扩大ESG投资的产品供给和投资规模。“ESG再好,但如果ESG投资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没有足够的体量,它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就难以起到重要的支撑或服务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