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丁世忠:有效推进“体教融合”体系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体育与教育分离现象较为突出,竞技体育弱化了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体育又未有足够的重视,导致高质量人才培养不足,直接影响青少年更全面地发展,也影响着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如何得到更好的解决,体育与教育如何融合发展以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成为热议的话题,全国也在积极制定相应措施推进“体教融合”。2019年全国第八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6至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各年龄段优良率较2014年的调研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取得这一进步除了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外,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落实“体教融合”政策的实践中,仍然存在对“体教融合”认识上不到位,以及实施方法上未抓住根本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体教融合”。

  2021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加快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强化体育课后服务,提升青少年对体育的参与兴趣、提高能力、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等,是重点也是难点。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关于有效推进“体教融合”体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与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及专家机构深入探讨,就如何更加高效推进“体教融合”、更全面地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一体化体育教程体系。体育课程教学长期遗留的不衔接、不系统、不精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开发以目标为导向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按照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发展规律,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角度,系统开发哪个学段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系列体育教程,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运动项目,让体育教育陪伴青少年成长,为“体教融合”切实服务于青少年素质教育推进提供基本保障。

  二、建立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体系。运动能力一直是竞技体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运动员获得较高竞技运动成绩的关键。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明确的评估标准,而普通学生学习各专项运动,目前尚缺乏符合学生发展实际、能精准监测发展水平的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性标准。这不仅影响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的逐步提升,不利于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也不利于精准衡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指标——“运动能力”的培育效果。因此,建议建立一套篮球、足球、武术等各专项运动的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推行学生运动能力等级认证,这将对落细、落实国家政策起关键性作用,对加快推进“体教融合”更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建立基于“双减”的体育课后服务资源体系。“双减”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体教融合”,但能否落实好“双减”政策,重点是看课后服务资源是否系统、适宜、科学和新颖,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依赖资源体系建立的质与量。建议充分考虑中小学发展实际,遵照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和运动需求,分层分类建立一套体育课后服务资源体系,在强化“体教融合”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后锻炼项目与形式,通过“勤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体教协同”校企联动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学校体育教育的短板在于竞赛活动的开展有限,不仅场地器材难以满足竞赛需求,学生达到“人人经常参加体育竞赛”,即“常赛”也难以实现。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不仅需要政策性支持、专业性指导,还需要多部门联合及一定的经费保障。建议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研究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制度,以企业为主出资组织竞赛,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参与,研究机构分析报告竞赛给“体教融合”带来的效果,形成体育竞赛推进“体教融合”的良性循环,使“体教融合”因一体化联合组织和开展,得以更有效地推进,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