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刘昕:完善先进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3月5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较大篇幅,再次明确“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尤其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提案中有4件聚焦种业创新。他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专访时表示,当下国家应重视先进育种的顶层设计,抢占种子创新科技的制高点。种业创新不仅要以产量提升为首要目标,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好吃好用”为创新目标。

  要重视先进育种技术顶层设计

  南方财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如何理解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刘昕:农业最大的短板是种子,要完善先进育种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近年,我国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自主选育的大宗作物品种和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领域的种源自给率高、种子出口量大,而在附加值较高的新兴领域种源自给率低、种子进口量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同时也要重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好吃好用”为创新目标,以实现我国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南方财经:你对我国推进先进育种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何建议?

  刘昕:首先,我国要重视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通过推动先进育种法规制定,抢占种子创新科技的制高点,推进在智能分子设计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分子模块和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促进我国现代种业育种技术从分子育种到精准设计育种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我国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设。种业的科技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产量水平,还要多去前瞻性关注市场新需求、新动向和一些高端、专用、特优的农产品,对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上的抗病、抗虫、抗草、抗逆、资源高效等品种创新也多给予关注。比如,加快对食味好的水稻、适于机收的玉米、高蛋白和高油的大豆等专用特用特优品种的创制。只有满足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需求,才可能培育出可以获得高标准保护的农作物新品种。种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和成果评价,要重视对专利、新种质及新品种等成果的转化。

  再次,还要强化种业创新要素多层次互补形成合力。比如,强化种业创新主体的分工合作,促进上中下游组建创新产业链和育繁推的一体化;注重功能型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打通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通道,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重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尽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业领军人才与工程技术关键人才。

  种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竞争

  南方财经:你建议要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刘昕:知识产权保护贯穿种业研发、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国际种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竞争,当前我国种业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较为落后,既限制了我国对国外优异种质资源的及时引进,也阻碍了我国种质资源的国际商业合作。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种业知识产权国际布局,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大力扶持研发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技术服务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培育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一站式体系。同时,严格规范育种知识产权归属,防止自主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流失。

  南方财经:单独靠几家科研机构或企业往往很难实现种业创新,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

  刘昕:我们调研发现,我国近4000家种子生产企业中,接近一半缺少科研人员,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仅占10%左右。对此,我建议通过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例如给予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单位稳定经费投入,引导科研院所高校退出商业化育种,转而与企业组建育种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政策为导向、公益性研究为支撑,企业自身发展为主体的商业化现代育种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也建议将农民权益保护纳入知识产权立法框架。例如,建议修订《种子法》,在第八章“扶持措施”中增加农民权利保护的条款,加大对农民尤其是使用新品种农民的补偿力度,让农民充分享有现代种业技术更新带来的红利,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