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跨界造车三种模式 谁将成为赢家?

  据央视财经报道,3月4日,日本索尼集团和本田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开发纯电动汽车。该消息引发了业界极大关注。非汽车行业巨头跨界“造车”并不鲜见,此前华为、小米、百度等已以不同模式入局汽车赛道。综合目前情况来看,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跨界入局汽车赛道有“帮助车企造好车”“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独立造车”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谁将成为赢家?

  “帮助车企造好车”模式

  对于想在汽车赛道上有所布局的其他行业头部企业来说,采取“帮助车企造好车”模式是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主要手段。

  自2018年起就明确“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策略的华为,在汽车赛道上的动作越来越多。如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联合通信、整车、零部件以及互联网企业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圈,发布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将首个华为智选生态汽车产品赛力斯华为智选SF入驻华为旗舰店等。在今年3月5日,华为深度合作伙伴赛力斯旗下AITO的首款汽车问界M5正式在35个城市100余家用户中心启动交付。

  据悉,北汽极狐阿尔法S这款车,由华为负责电机、自动驾驶、传感器、域控制器、座舱屏幕、车联网系统等所有智能化部分,由北汽负责车壳、内外饰、电池、底盘等主机部件;而问界M5这款车,更是华为全程参与设计的一款车型,参与的核心环节涵盖系统软件、工业设计、工程技术、鸿蒙生态等,不仅由华为发布了品牌和产品,市场营销与销售渠道也将由华为主导,赛力斯则负责制造生产。可以说,华为在汽车赛道上的定位主要是汽车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不与某家车企绑定,不直接造车,但与多家进行战略合作,包括但不限产品销售、技术支持、系统研发、提供服务等。

  而与华为一样坚持走“帮助车企造好车”模式的还有OPPO、大疆等。据了解,OPPO不仅持有多项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辆控制相关的专利,还先后与理想汽车、上汽、蔚来、比亚迪、长安等多家车企达成了合作,如与长安汽车、比亚迪等达成在OPPO钱包中上线车钥匙功能的合作。大疆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则登陆2021上海国际车展,展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核心零部件,且据上汽通用五菱消息,其将联合大疆开发新一代智驾系统,探索智能新生态。

  小米“独立造车”模式

  小米的跨界造整车是“独立造车”模式,不与传统车企“捆绑造车”,而是自己建厂造车,并将自身原有行业的优势成果拓展应用到汽车中。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3月底宣布造车以来,小米一直在为跨界造车布局,如申请汽车相关的商标和专利、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小米汽车、投资收购与造车有关的科技公司组建汽车团队、加大对产业链企业的投资等。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11月27日公布,小米汽车将会正式落户该区,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都将会在该区建设,同时小米汽车将会分两期在北京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目前小米汽车总部和首个工厂所在地已确认,其将进一步推动“2024年首款车下线并量产”目标的实现。

  国盛证券夏君在研报指出,小米造车将会在整车设计上融入手机和IoT的经验,同时严格把控车辆质量,打造差异化产品,目前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经超过500人,并预计2022年起小米将加大造车业务投入。

  “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模式

  也有部分其他行业头部企业在入局汽车赛道时,选择了“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模式,双方采取“术业有专攻”的方式共同造车,互利共赢。

  比如,此前已亮相两款概念车的索尼,就通过最新合作确认了“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的造车模式。索尼和本田将在年内共同组建一家新公司开发纯电动汽车,同时还将提供出行服务实现商业化,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5年开始销售。在该合作中,合资公司预计将进行纯电动汽车的企划、设计、开发和销售,索尼主要负责开发汽车软件、车内娱乐系统以及提供出行服务平台,本田则侧重于制造生产。

  同样选择“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模式的还有百度。去年1月,百度官宣将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而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百度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同年3月,百度新公司“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百度和吉利双方共同出资,双方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就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集度汽车今年1月26日完成近4亿美元的A轮融资,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将于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发布,量产车型将于2023年上市。

  专家看法

  不能简单判定哪种模式赢面最大

  “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各自进入汽车行业的业务不同、规模不同,而往往进入汽车行业越深投资就越大,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但相应地一旦成功所带来的收获也就越大。”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记者,不能简单去判定哪种模式赢面最大,因为赢面都有风险,关键要看风险大小。

  张翔表示,就风险等级来说,目前而言小米“独立造车”模式风险等级最高,因为从品牌运营、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到产业链管理等全部环节均由小米自己投入自己做,有损失需自身一家扛;其次是索尼这种“与传统车企携手造车”模式,因自身也需在造车的多个环节上投入,一旦造车失败前期的投入就有可能面临损失;最后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模式,该模式下直接面向市场的是车企,即便某车企市场反应不佳,但“帮助车企造好车”的那些企业还能把原有业务转移到其他车企身上,所以他们的损失不是很大。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