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投资标的、时机与仓位

一个投资过程一定会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买(卖)什么?什么时候买(卖)?买(卖)多少?”说的云里雾里,到最后仍然还是要落实到这三个根本的问题上来。比方说央行收缩流动性了,分析师开始评价其对市场的影响。读者一定要时刻牢记,这些建议要能够落实到操作层面,否则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没什么实际用途。分析师往往有一种过人的本领,就是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来分散注意力。先介绍一下今日要闻,两句符合要闻的逻辑判断,再来一个“控制仓位、逢高出局”之类的话。这种典型的套路根本没什么实用价值。什么叫逢高出局?哪里是高?什么叫控制仓位,设置多少才是控制得当?投资可不是能模糊到这种程度的东西,别忘了精细到万分之几的佣金费率各大券商还恶性竞争呢。

投资标的、时机与仓位

一个研究所x老师的例子:

从业时间长了,自然也是接触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朋友。一次与业内的朋友在星巴克小聚,这个朋友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为了不得罪人,朋友也没留下更多的信息,该友人随手以大家眼前的咖啡举了个例子,虽然简短倒也是形象的透露了行业的现状:某研究所销售人员联系了去基金路演。当然,这少不了要有几个研究所重要人物的参加,毕竟是向潜在的金主化缘。海内海外的讲了半天,终于有人发问了:“x老师,为什么这咖啡杯这么高,却只装了一半的咖啡啊?”于是x老师打开了娓娓道来的开关,说纸杯可能来自中国内地,显然这种边角料还是国内生产的好,千里迢迢的进口这种东西成本上不划算……提问者听完后接着问:"x老师,其实我对咖啡杯没什么兴趣,我想知道为什么只装了一半的咖啡啊?”于是更可怕的旁征博引开始了,“咖啡可能是来自巴西,别小看了这巴西的咖啡,就是比国产的好。知道全球主要咖啡生产国有多少个么?53个。巴西可是世界第一的咖啡生产出口国。出口大国自然做的也精细,你看人家出口会分6个等级……”提问者听完后仍然锲而不舍的问:“x老师,其实我对咖啡产地也没什么兴趣,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装了一半的咖啡?”x老师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道:“只装一半是我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想知道拿钱来!

回家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问问他们的感受。他们对这位老师的能力普遍存在怀疑。不过,一般情况很少碰到这么不开眼盯着问的主。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往往终止于一个与实际操作问题根本不相关的层面上。各种各样的会员高佣金与x老师的例子没什么本质差别,向个人投资者收钱还是机构投资者打得交易量根本就是这个故事的劣质翻版。

金融行业里的许多工作往往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为您的财产保值增值的能力。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是风毛麟角。笔者的一个老同事讲过一个真人真事,某A君是名声在外的从业人员,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点石成金,总有一双发现牛股的眼睛。对此深信不疑的也有他的妻子,也正是他的妻子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吸收资金代客理财并出现千万级巨额亏损。走法律程序的结果伴随着A君事业的终结,但这不是故事的重点。诚恳,如果对外人做不到还可以理解,对妻子也没留下实话就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了。如果A君只是不想破坏自己在妻子眼中的成功形象,笔者就真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矛盾心情来看待整个事件。人都有过不去的坎,虚荣或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一步错、步步错进而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摆在笔者面前,或许笔者也难以做得更好,所以笔者没什么资格去就事论事。可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却为所有人敲了警钟:我们要如何相信从业人员的每一句话呢?卖方可以有两种逻辑:(1)靠实力,用收益率说话;(2)靠营销,用人情说话。前者貌似有骨气,但折损率太高。后者貌似过于世故,但往往都有实实在在的业绩站在背后。所以没什么对错,只有选择。如果可能,最好是发现一两个黑箱,然后悄悄的过自己的生活。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现实的意义就是少听卖方忽悠,多理头做点有用的事情。尤其是国内某一流券商研究所也传出大打美女牌消息的时候,投资人或许就该对这个行当有几分戒备了。

一个研究员实例与背后不美满的现实

笔者遇到过一个研究员曾经信誓旦旦地说:“我博士就是学这个的哦,我怎么会……?”相信与这个行业打过交道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碰到过类似《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侯赛因被捕刺激了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同一个事件竟然可以为国债的上涨和下跌同时找到理由,逻辑回路正常的估计都看得出来这里面的问题。这种故事永远都有劣质翻版。本?拉登被击毙了,想说是好事的分析师自然可以义正词严道:“这是美国反恐的伟大胜利”。想说是坏事可以强调一下基地组织随时准备发起报复袭击。就这种骗小孩子的把戏,竟然也有人相信。就事论事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们真正应该怀疑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如果这也能叫分析方法)。打开电视,每天我们还是能看到各大财经媒体用着类似的方式堆积着一条条貌似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谎言说一万遍仍然还是谎言,但却有人会开始相信”。这里面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脑袋上的头衔会让买账的人更多而已。

总结

笔者也是一个分析师。但不知是因为对分析师职业本身存在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觉得很难融入这个群体。亚历山大?埃尔德在“以交易为生”中以“市场周期大师”为例讲述的问题,笔者的个人环境没有得到令人惊喜的否定。实际上券商系统有几人跑出了这个循环?某些头顶光环的人物小众的研究着,时不时发表点耸人听闻的研究结论。说欧元区解体就跟说自家案板上的三文鱼刺身一样轻松。很多都被印证是无稽之谈,大家也就一笑了之。说不定哪天人品爆发,蒙对了就台前风光两年。这叫什么模式?笔者见过一批有骨气的研究员,但被这种所谓的排名模式认同的极少,这就是现实。终究跟人性有关,不仅仅是个人,也包含社会里其他利益相关个体。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告诉读者,金融行业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合理的、有逻辑错乱的。如果你想当睡前故事来听分析师的报告,那就别较真。如果你以投资实务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信息,那就要把这些信息落实到本节开始的三个问题:“买(卖)什么?什么时候买(卖)?买(卖)多少?”并从此开始以这个分析师给你带来了多少(超额)收益作为比较基准来客观的衡量其价值。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