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竞价机制、零和博弈与一致预期分析

竞价机制可能是笔者见过的最精巧的发明之一。在利益的驱使下,它可以使公开的盈利策略的利润空间立刻消失。当然,二级市场交易的根基是非一致预期。如果所有的持有人都预测某只股票要上涨,则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无法交易(如果这难以理解,不妨想想涨停板惜售的情况)。投资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建立在意见分歧之上,而零和博弈的属性无论在哪个层面来看都让整个竟价过程的残酷更进一步。这里其实涉及到了另一个充满了争议的话题:“价格是什么?”一种颇有道理却有些极端的观点认为:“价格就是最大的笨蛋准备支付的对价,是供求的交叉点。”毕竟,只有人愿意付钱买进,股票才有价值。没有人愿意付钱买进,股票就是一张废纸。

竞价机制、零和博弈与一致预期分析

埃尔德曾举过一个极端例子:1929年大萧条时,Singer公司的股票标价100美元,但由于买盘消失,书记员以1美元的价格买到了一只之前标售100美元的股票。过于迷恋极端情况意义有限,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由包括信心等因素在内驱动的需求会决定股票价格”这一事实。而令人沮丧的是,影响程度就如同收音机上的音量控制旋钮,市场内不同群体的选择最终确定了影响程度的表现。

不要以为笔者是在片面的强调市场人士对此概念的解读。学术上关于“做空力量不能有效发挥时,股票的定价权实际上落在了最为乐观的投资者手里"的观点也是存在的。国内A股市场刚好就比较符合这个情况,详细的数据可以参考第五章第十一节的图表。换句话说,A股市场结构设计的层面就已经暗示估值有偏高的嫌疑。当然,直觉上我们似乎可以更进一步。如果投资者本身还有其他顾虑,并不是由估值一个因索决定时,投资者自己的估值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变得可有可无。例如,投资者虽然给予了个股较高的估值,但不能保证市场其他个体认可,同时假定投资者厌恶亏损。此时投资者本身是否具备(较长时期)定价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具备定价能力,直觉上的最优选择可能就不是贸然进入市场交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估他人,尤其是具有定价能力的投资者认可的价格(对应的估值水平)就显得较为重要。模型背后的逻辑也从“坚实基础”开始转向“空中楼阁”。这里面其实有另一个经验上的推测:市场经验不多的投资者选择前者的可能性更高,市场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选择后者的可能性更高。市场中参与交投的投资者比例会导致价格决定机制向前者或后者靠拢。但无论怎样,从老练的投资者角度出发,猜测定价力量认可的价格都可以看作核心,而仅仅把市场定价权的归属暂且交给新投资者作为一个“空中楼阁”框架下的特例。

紧接着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市场中所谓的“一致性预期”存在么?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深究起来,更多与市场多方或空方的胜利而导致的短期趋势相关联。所以,如果不钻牛角尖,我们不妨说它可能存在,可它更多时候并非字面意思所描述的状态。如果你从市场整体层面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与市场评论员们对某一问题多角度的评论后,你会发现这还真是个不太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尤其是当一种状态被打破的拐点时段更是如此。现在的财经网站这方面工作做得极好。读者如果愿意,不妨在下次加息周期与降息周期替换的时候验证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你的对手盘还在,一个观点接受与否就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所以,当你从电视里每日口若悬河的分析师那里听到一个极度值得确信的建议并采取行动的时候,最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市场有人对这些信息根本不买账(又或者,他们就是你获取的信息的幕后推手)。这一简单的事实却又把市场割裂为一个个群体。个人投资者只是不断地的在不同的群体间站队而已。时刻记住,不要与强势的群体对抗,它虽然可能极度愚蠢,但只要高兴,它会像捏死蚂蚁一样消灭你。无论在哪个层面来说,尊重群体的力量都十分重要。

那群体之间的相互博弈到底是不是零和博弈?这个问题貌似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倾向于同意《股市博弈论》的观点,至少短期在二级市场层面来看,这个描述应该不算过分。从总体上的资金流入与流出讲,这似乎没什么值得反对的。不过,也必须承认很多人愿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通过经济增长等佐证投资的价值。这有一个如何面对市值概念的问题一当绝大多数市场参与人决定撒出投资时,前一刻的市值概念对你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个在平稳状态下可以维系的概念脆弱得要命。如果你对之前几节的内容没有更形象的感觉,回顾一下几次有名的崩盘——有几人能卖在高点?连彼得·林奇也没有。

抛开税费等因素,二级市场赚到的钱来源于其他投资者的慷慨解囊。尽管持续的单边上涨的股市也不见得要以其他投资者亏损为前提来进行获利,但这种形态的市场从来都没有出现在现实中。即便没有做空盈利机制、个人的现金需求、投资其他金融产品的需要或价值回归过程,蒙塔古的“假想失误学习信号”现象也足可以出现追涨杀跌的效果,而整个过程中的重点——流动性支撑——也会因后续资金的不可维系而遭到破坏。如果说的还不够明白,想象一下典型的坐庄过程。市场主力的建仓、试盘、拉升、出货模式赚来的钱是谁的?投机不成反遭套牢的散户一定会痛诉主力的不厚道。但整个过程再明确不过了,这与是否采用价值投资概念根本没有关系。如果你还不相信,不妨再回忆一下上交所曾经推出的topview数据服务。这个有时间延迟的敏感数据终因机构投资者的声声讨伐而消失。参考席位数据可以让个人投资者跑得更快,缺少对手盘的基金会相当尴尬。真相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价值投资来转移焦点。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在交易时,你既要面对佣金和成交价差的盘剥,同时还要与某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火拼”这一观点,似乎就没什么理解上的障碍了。

其实,之所以要把这三点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一个实例。今天与市场人土回忆当初陈浩、杨新宇所开创的指南针系统时,中肯的评价是“一开始很好用,但用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盈利空间,再后来甚至成了反向指标”。这是一个需要从两个层面审视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逃不开竞价机制与零和博弈。指南针系统使用的人多了,竞价机制会促使其盈利空间消失。而零和博弈的属性本身不断的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同时也让对手方盈利空间逐步被压缩至零。或许,这两位前辈很后悔将自己的成果公布,又或者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金钱与地位,又或者这一切也还只是一个偶然,但他们为今天的投资者留下了一个经验:“如果有好用的策略,留给自己。”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