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价值百万的炒股纪律】为什么要重视政策信息?

各种消息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政策信息的影响力最大。不管这些政策信息出发点如何,落脚点在哪,都可以成为引起投资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政策信息也划分为利好信息和利空信息。利好政策出台,股民欢欣鼓舞,股价扬头向上;利空消息出台,股民垂头丧气,股价也就掉头向下。纵观中国股市十几年来的每一次起落,每一次波动,无论大盘是“井喷”上冲,还是“飞流”直下,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政策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对股市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两个方面。通常而言,基本政策是长期的,如国家对股市发展是支持还是限制,是稳步发展还是加速发展,等等。就我国来说,国家鼓励和支持股市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一贯的,也是不会改变的。

股市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是具体政策。在基本政策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股市具体政策变化,虽然不能最终改变股市的发展方向,但却能暂时改变股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股市十几年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每一项涉及股市的具体政策出台后,都会有一波或大或小的股市波浪。而每一次股市起与落的后面,我们也都能看到政策的影子。

一条暂停国债期货的消息可以让大盘连刮3日飙涨风暴,而随之而来的一纸重开新股发行的通知又可以将前3日的胜利果实一口吞没;一篇《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可以将大盘连砸三个跌停板,也可以让指数井喷般地暴涨数天……据对上海股市波动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导致市场波动的因素中,政策因素占了34%,在各种因素中居于首位。

【价值百万的炒股纪律】为什么要重视政策信息?

2005年,如果你能揣摩政府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决心,把握政策面的变化,坚决持有未股改的股票,那最终没有不大赚的。2007年5月底,如果你能仔细分析政策面的信息,及时撤出股市,则可以避免遭受巨大亏损。2006年,中国开始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股市火暴达到了极点。股票指数连创新高,个股价格芝麻开花节节攀升。3月下旬至5月,中国股市仅仅用了32个交易日的时间,就上涨了1000点以上。股市的火暴,吸引了数亿人的目光。许多人开始头脑发热了,认为现在是大牛市,入市就赚钱,买股就获利,于是,把所有的钱都往股市里投,有的甚至把住的房子也抵给银行来贷款炒股,把养老金也拿出来买股票。受赚钱效应的刺激,各路人马纷纷杀人股市但求一搏。每天在各证券营业厅开户的深沪股民数以十万计,进入5月份竟然每天有30多万人拥入股市,一个月的开户数就是前两年的总和。到股市大跌前(5月29日),沪深开户人数已经超过1亿户。

股市出现了明显的过热现象,一些亏损股、题材股被无理性地过度炒作。在此情况下,管理层通过不同方式,共计对股市直接或间接地发出八道“金牌”,其中包括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证监会连续发出两次风险提示,以此给过热的股市降温。但许多股民不以为然,没有正确理解与对待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没有认识到政策调控的极大风险。结果在管理层使出最后一道杀手铜—调高印花税后,才知道了政策调控的威力:5月30日,受财政部调整证券印花税的影响,股市放量暴跌,沪综指暴跌6.5%,两市跌停的非ST类个股超过850只,其状之惨,为中国股市建立十几年来所罕见。以后连续4天股市继续暴跌,几百只股票价格惨遭腰斩,跌了一半,大多数股票也都跌了1/3。许多股民这才感叹:“炒股还真得跟着政策走!”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股市也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政策的影响,美国股市不同样要看美联储的眼色行事吗?股市是一个高风险高投机的场所,没有政策的调控显然也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中国股民,如果不对政策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牢牢地把握政策的脉搏,甚至逆政策而动,则无疑会损失惨重。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