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降低大流通消耗为经济增添新动力

  下面为大家分析降低大流通消耗为经济增添新动力

  ●我国目前物流血脉不畅,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单位GDP对物流的需求正在翻倍增长,未来城市圈化发展将使经济对物流的依赖性持续加强。

  ●造纸、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物流费用降低空间最大,未来物流效率的提高对GDP增速的影响有望达到1个百分点。

  “路通百业兴”,一语点中流通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大流通”是经济活动的血脉,一旦血脉不畅,微观企业利润将被损耗,投资活动受到抑制,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也将发生扭曲,给很多产业和区域发展带来瓶颈。因此,降低流通费用将为诸多经济领域提高效率,从而释放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物流的主要产品有工业品、进口货物和农产品[10.77 -0.09% 研报]。过去20年间,农产品物流比重由10%下降至2%,工业品比重由77%上升至90%,成为当前物流的主要对象。我国物流总额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出几倍,物流总费用相当于同期GDP总量的不到20%。2011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8.4万亿元,同比增18.5%。全国物流总额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同比增12.3%。

  自2000年以来,我国单位GDP所需物流费用翻倍增长。物流费用率居高不下,经济对物流的依赖却与日俱增,单位GDP对物流的需求也在翻倍增长。2000年1单位的GDP需要1.6单位的物流支持,2010年则需要3.2单位的物流支持。当前经济区域以城市为中心,而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物流为依托,其发展对物流有很强的依赖性,区域内的发展规划,如工厂、仓库、住宅、商业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都要以物流为约束条件。根据若瑟姆曲线,当城市化率触及50%时,将普遍出现城市化特征。我国未来城镇化方向将以城市圈发展为主,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小城市人口向城市圈的核心城市迁移,城市圈化将使得物流大动脉的重要性持续加强。

  物流费用率偏高,微观而言,大量利润将被消耗,企业投资活动受到抑制,宏观而言,高流通费用意味着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摩擦过高,这种摩擦将导致资源配置发生扭曲,给很多产业和区域发展带来瓶颈。从全球物流费用控制的趋势看,发达国家已经有效地将物流费用控制在较小范围。当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在10%以下,其中日本和美国在9%以下,而我国还保持在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约一倍。从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变化历史看,物流费用的下降的确显著提高了经济竞争力。

  在美国和日本物流效率提升的历史进程中,运输费用的降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社会总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占据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3%,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占比35%和12%。在运输费用中,公路运输占比达77.5%,水路运输占比11.7%,铁路运输占比10.8%。以1997年为基期,十多年间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涨幅为20%左右,但同期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费用的涨幅分别达到90%、30% 、46%和43%。可以说,公路运输成本上涨是我国物流费用上涨的主要推手。未来我国物流效率的提升将主要依赖于运输体系的完善,特别是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降低运费,尤其是公路运费,加强全国流通环境的整合,我国未来运输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至于物流费用中管理和保管费用的降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依赖整体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及第三方物流的推广。其中,美国依靠领先的理论和科技来提升物流效率,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流网络建设。

  此外,与日本同行业相比,我国的造纸、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物流费用降低空间最大。如果未来5年可以达到日本同行业的物流效率,每年物流费用率将有1个百分点的下降空间,由此测算,工业企业及批发零售业的投资增速每年将因此释放5.5个百分点的增长潜力,整体投资增速提升2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因流通环节费用减少对消费起到的刺激作用,物流效率改善对GDP增速的影响有望达到1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物流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属于增量不增利。基于这一产业的发展形态,我国物流行业未来的增长点在质而不在量。国家政策方面可能会提供相关支持:首先,对交通仓储等物流行业提供包括减税和放开管制等政策支持;其次,推广物流信息技术,提升整体物流信息技术水平;最后,鼓励和引导第三方物流的推广。未来物流行业必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其发展重点在于依靠技术和整合获取更多附加值,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商贸流通、邮政通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