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因素,又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现代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在真的可以看到赶超发达国家的希望了。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提供了机遇,中国已经跨越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时期。哪些问题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原因呢?

  经济现代化的推进有赖于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中不仅包括那些传统上重要的经济变量,还包括那些过去被视为非经济变量的因素。后者对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被我们低估。考虑到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在现阶段可能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完全取决于教育。一方面,产品与产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几乎可以看作是教育制度的竞争。另一方面,教育也决定就业,影响社会保障和财政预算。没有受到应有教育因而无法就业的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长期的社会负担。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比任何其他资源开发都重要。教育支出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分析。

中国经济增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现代化的要求、人民的需要、经济支持的能力相比,中国的教育仍然落后和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教育却没有取得同样的进步。从1978年到1997年,各级学生人数实际上在20年内有所下降和恢复。近年开始增长,2000年底达到2.19亿左右,比1978年多600多万,但同期总人口增加了3亿多。从1978年到2000年,每万人口的平均学生人数,大学生人数从8.9人增加到46人,中学生人数从690人减少到661人,小学生人数从1519人减少到1028人。同期,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22.2%下降到17.4%。

  去年,我们基本实现了“九五”计划,但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除了一些地方有一些虚假夸大的报道,“普九”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西部省份初中升学率(在校生数与适龄人口数之比)差距仍然很大,东部和中部省份部分县区巩固已达到的水平相当困难。高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不理想。就升学率而言,估计还没有恢复到改革开放前的最高水平。大学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升学率还是很低,只有10%左右。在国际上,早在1993年,中等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3%,而高收入国家为53%。虽然高等教育入学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能绝对化,但所有现代化程度高的经济体都是大学普及率高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科技的进步完全靠教育支撑。因此,加快教育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全党全国要对教育发展形成高度共识,千方百计分秒必争。我们要把教育作为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重点,把教育现代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而中国经济问题出在哪呢? 普及义务教育应该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要评估地方主要行政官员的成就,我们必须首先看看他们所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对于财力薄弱的落后地区,中央必须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差额。农村工作、扶贫工作、移民搬迁、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应与教育的发展相协调和促进。这样可以节省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更快更普遍地收到结果。

  根据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变化,抓紧调整非义务教育结构。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和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就业市场情况适当减少职业高中和中专。过去许多中等专业学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但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处于困境。除了少数能保持原状的,最好的可以升专科,其他的可以转普通高中。城市要普及大专,小城镇要普及高中。这是完全有条件的。第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儿童教育在家庭储蓄动机中名列前茅。因此,对高中和大学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长期以来,主要问题是改善供应。

  要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以被动灌输知识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害,而且从根本上损害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广泛而持久,难以想象。比如国外的学校,过去20年留学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一般考试成绩都很优秀,毕业后好像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是科研创新方面的优秀人才很少。旧的僵化的教育模式的改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参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要更新观念,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民族危亡的革命。

  中国经济增速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久且稳定的发展,也同时中国经济问题出在哪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