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如何利用直效技术分析法打遭遇战?

遭遇战

上面我们提到过机构总是根据基本面的实地调研判断上市公司(或所处行业)的低估及高估作为个股配置与调仓换股的主要依据,这是普通投资者无法达成的。而低估或高估往往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就是由于个股价值判断的分歧引发机构的投资行为博弈。但博弈的结果最终以大多数机构的认同度而形成个股(或行业)的价格观点,这个往往是普通投资者通过股价或行业指数的价格变动可以判断和发现的。

这里我们需要使用的是“操盘心经九招32式”中提到的两条均线,72日和144日均线,同时继续引进行业指数,两者结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是回到关于估值的问题。某个行业个股的普遍低估,造成整个行业的低估状况,行业低估过程反映到行业指数技术性下跌,行业低估的机构认同度就是行业指数72日和144日均线止跌企稳的技术现象。

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第二种作战方式称为“遭遇战”的原因。

我们通过“埋伏战”原理知道,埋伏战的目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掌握机构的投资思维。我们发现通过“博弈机构法则”的行业指数的运用,把机构投资者的基本分析与散户投资者的技术分析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与先知先觉主力共同调仓换股提前布局。2003年以来每轮中级涨升行情基本把握的都是领涨行业(板块)的投资机会,所谓“埋伏战”就是先知先觉,打的是有准备的战,两军对垒,提前埋伏的一方战胜的概率自然较高。

“遭遇战”——两军对垒,硬碰硬,战场环境、局势判断占优的一方通常是最终的胜出者,股市同样如此,2006年8月份开始的新的一轮涨升行情,领涨行业是银行与地产,运用“博弈机构法”以埋伏战的方式可以牢牢把握,随着行情的发展,阶段性地又涌现了众多的后知后觉的市场热点,而这些市场热点机会来自于哪里?如何准确把握呢?

钢铁行业指数2006年9月144均线止跌企稳

这就是遭遇战的实战效果,在错失提前埋伏、提早布局银行、地产的投资机会后,由于行业景气拐点出现引发的钢铁股行情也可以牢牢把握,与后知后觉的主力机构挖掘机会,本轮行情其他热点的把握同样如此。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