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a股熔断是什么时候,a股熔断具体表现、失效原因

  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大起大落,迎来经历了一场猛烈的风暴。2016年1月初,a股熔断机制出现,不过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效走势,一周后机制宣告结束。熔断机制是上交所和深交所于2015年12月4日提出的股市政策。其目的是控制股票市场交易的风险。然而在它实施之后,却适得其反。

a股熔断.jpg

  在最开始实行的两个交易日里,市场整体损失了大量交易机会。两市的营业额分别约为5962亿元和1880亿元,远低于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营业额7830亿元。交易系统限制了市场流动性。下跌的股票数量分别为1318只和1334只,1000只股票的下跌情况并没有因为“冷静期”而有所改善,而是因为市场的预期融合而失去了流动性。

  我国a股熔断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磁吸引效应”叠加了价格限制,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自1996年12月以来,实行了10%限价涨跌制度,这在本质上类似于个股熔断机制。指数融合机制实施后,a股市场实际上形成了股指和个股的双层融合机制。两种机制都会带来“磁吸引效应”,而指数融合机制的“磁吸效应”更大。

  其次,融合机制的风险参数是严格的。中国指数融合机制的两个门槛分别为5%和7%。5%的熔断阈值是预期市场在“冷静期”后恢复正常交易,7%的熔断阈值是在极端异常情况下终止交易,防止恐慌蔓延,因此很少有真正的触发因素。

  然而,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引信触发频率过高,影响了正常交易,违背了引信机制的初衷。第一,5%和7%的门槛设置较低,这不仅不符合新兴嘉过渡市场股票市场波动性大的特点,而且比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更低、更严格;第二,第一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差距太小。尽管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7%阈值的触发概率并不高,但由于两个阈值之间的差距仅为2%,因此很容易在“冷却期”之后发生。磁性吸引效应增加了股票指数变相触及7%门槛的可能性;第三,15分钟的“冷静期”太短,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而接纳新和资金的投资决策时间非常有限,加剧了市场恐慌。

  第三,中国的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这使得融合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中国股市中小散户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融合阈值时,更有可能引起恐慌,形成一致的预期,加剧股市的暴涨或暴跌。此外,由于评估激励等原因,中国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行为。当市场暴跌时,为了应对赎回压力,单向抛售效应也得到加强。

  a股熔断的情形现在现在过去影有将近5年的时间了,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到了,当时的惨烈程度也让这一制度较难于出现在市场中,在市场中机制不成熟之前比较难于实行。而投资者对于牛市几年一个轮回更为关注。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