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赚钱效应?赚钱效应背后的陷阱有哪些?
股民需要明确:股市的确存在赚钱效应,但也有风险。如今A股处于一个负和状态,抽资力度强而注资力度弱,注定大董投资者是赔钱的。而且随着股市的发展,抽资力度会越强,注资力度相应地会越弱,因此,越需要外界更多的资金注人。为了让新资金进入股市埋单,外界就会大肆宣传赚钱效应。而市场中,最有效的赚钱效应就是制造一个牛市。此时看上去牛市都在赚钱,实际上大量市值的增加只是账面赢利,也就是虚假繁荣,但市场抽资出去的募集资金(新股上市、增发、配股)和佣金税费的消耗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旦有足够多的资金进来能够完成对这些抽资的支付,股市往往就会由牛市转为熊市,此时人市的钱想跑也跑不了了,都被套在其中。而此时机构、券商、交易所,就会施展前面提到的两大误区来制造新的假象,通过更换时间起点与终点,通过账面盈亏来向外界宣传,市场主力大资金也被套其中(实际上所谓的亏损就如前面例子中甲的另外两栋楼的情况,选取市值最高点为起点造成亏损假象,而如果以最初的时间为起点,其始终都是赚钱的,尤其是对于税费佣金和募集资金来说都是旱涝保收的),于是,一方面号召投资者赶快补仓,一方面号召场外资金尽快股市抄底。实际上这是在让新进的资金为原来的新资金和场内资金埋单,同时填补市场抽资后造成的蓄水池水位下降空间,由此反复“牛熊”循环。
众所周知,2010年沪深两市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全球股市纷纷上涨的情况下,沪指下跌了!4.31%,深成指下跌了9.06%,虽然指数下跌但股市的抽资力度却没有丝毫下降,反而上升了,不难发现,虽然市场下跌了但深市总市值增加了45.77%,即27131.46亿元,流通市值增加了39.28%,即14319.32亿元。为何股市下跌了,市值反而增加了,越跌反而越贵了?原因就是“大小非”解禁上市,以及IPO新股增发带来的市值与流通市值的增长,尤其是我们虽然看到了股市下跌,但筹资金额上涨了144.91%,印花税上涨了27.36%,换句话说,指数跌了,但交易所税费收人增加了,上市公司抽资得到的钱增加了,机构与券商的佣金费用,以及上市保荐、承销等收人增加了,最后,唯一埋单的就剩下了普通股民,以及盲目人市的资金。
所以对于股民来说,弄懂谁赚钱、谁赔钱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直接涉及到股民人市的目的,相信任何股民进入股市都是为了赚钱,没有任何人是来这里做慈善事业的。所以股民人市第一步就是要看清这个市场的本质,只有明确了环境的恶劣,以及赚钱困难的关键,我们才能够走出误区,解开绑在身上的枷锁,轻装前进从而奔向胜利的彼岸。笔者分析上面的种种情况,就是让股民明白,股市宣传总是在夸大市场的赚钱效应,所谓的财富神话是极少数的,股市中赔钱才是家常便饭,而且上文分析到的抽资力度大于注资力度,这就决定了股民从人市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赔钱,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股民自己醒悟救自己。
自救第一点要做的就是绝不轻易操作。普通股民不可能拥有类似交易所、券商那样的裏利模式,即市场只要有交易量就可旱涝保收,躭可获得佣金和税费收益;也不可能拥有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以及“大小非”那样几乎为零的成本优势;也不可能通过上市来实现“鸡犬升天”的财富神话。如果我们轻易操作,实际上就是在给这些群体做义工,白白消耗了自己的本金,从而进入到被套的怪圈。因此,股民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的方法在股市赚钱,并需要长期的积累复利效应来实现财富。
自救第二点就是不做自己不懂的操作。股市陷阱与迷雾重重,仅仅一个赚钱与赔钱就有那么多的误区,更不要说其他复杂的操作了,因此我们看懂了什么,就做什么样的操作,看不懂的不做,这个在后面的实战操作篇中还会详细介绍。其实不仅我们如此,大家可以翮阅世界级的投资大师,类似罗杰斯、索罗斯,巴菲特、林奇等人的自传,或者看他们的操作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会发现,他们时常提到某些领域前景不错,但由于自己不了解而放弃对该领域的操作,诸如罗杰斯不碰网络科技概念,巴菲特不碰复杂金融衍生品等,其实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只做自己看得懂的、可以把埋的那部分就足够了。
股市如战场,太多的人,甚至包括设立股市的人都在想着如何从对方的钱包中拿出钱,那么在这样的战场中,我们怎么敢轻易地行动呢?所以先要想到赔钱,只有解决了赔钱的问题才会赚钱,这是笔者要吿诉股民的。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