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中央再提房住不炒 有何深意

“房住不炒”,对房地产市场到了釜底抽薪的时候。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那些一到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冀望松绑房地产的人,可以彻底放弃这种幻想了。

在一次次重申“房住不炒”,限价限购限售限地等调控政策不断加码之后,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动作?

炒房

土地和房子为什么能炒?如某地产大佬所言,房地产的本质属性就是金融。

不管是炒什么,首先得有钱。

今年6月13日,郭树清在陆家嘴(600663)论坛上指出,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只用于投资或投机”,那就是炒房。

炒房的钱从哪里来?借钱,甚至循环借钱。合肥炒房团的玩法就很有代表性:

先“众筹”一笔钱用作买房首付,甚至使用首付贷,杠杆瞬间放大10倍以上。

买了楼,就去银行抵押拿贷款,钱到手后再买楼,房价炒高后就转手......如是循环。只要房价上涨,这个游戏就能不断地玩下去。

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郭树清警示道:“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

难以持续的水平是什么水平?《中国经济周刊》曾援引数据报道,2008—2018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

看数据可能还看不出什么,那就看比例:

中农工交建等五大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在个人贷款中,住房贷款是主力。2018年全年,五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最低的一家都超过了60%,最高的一家干脆越过80%。

不过我们都知道,房价走高,只靠炒房一族显然势单力薄,炒地的开发商才是真正的大部队。

怎么炒呢?重庆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是这么说的:

“首先是买地的钱,基本不靠自有资金,而是靠贷款融资。

买地的钱,银行信托后面堆着,10个亿的地价拍卖成20个亿,后面跟着的是银行的钱,所以开发商能把“地王”炒上去,不受自己有没有钱的束缚,敢把地价炒得翻一番。

地价炒得越高,开发商原有的储备地价值也越高,资产信用就更高,所以开发商对地价炒高,有恃无恐。这是一个现象,就是买地靠融资、靠贷款。”

银行是向房地产输血的主动脉。这在央行的数据中有直接体现:

央行年初发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末,房地产贷款(指贷款的用途是房地产或以房地产作担保的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方面,2018年末为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

除了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资金规模也挺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房地产信托资产余额3.15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14.00%;较年初增加1665.97亿元,同比增长15.15%。

此外,开发商拿着建筑商的垫资款,预售制下的购房款,还有发债券等各种手段拿到便宜的钱。

泡沫

炒房炒地的钱太多,有什么不好?

过去几十年,全球多次金融危机都是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开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国2007年的金融危机。

房地产金融本身蕴藏着风险,这头灰犀牛还会挤占其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郭树清指出,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凡是靠盲目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很不划算。

听过郭树清这段话,再来看中央政治局首提“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今后,房地产融资必然收紧,炒股入门,炒房炒地的钱不那么容易到手,“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各部委在联合行动。

5月10日,银保监会发文,要求加大对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各种乱象行为检查处罚力度,其中对信托领域各种业务违规行为都提出了明确禁止性要求,严禁通过房地产信托给开发商购买土地的前端融资加杠杆行为。


本文Tags: 12010042:保监会:0.4700,16030095:碧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