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金融委58字定调资本市场,坚决打击欺诈、提升活跃度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4月7日召开第25次会议,对下一阶段五大重点任务做出部署。包括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引导资金支持中小微及民营、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提高中小银行实力、防范境外风险向内传递等。

“疫情发生以来,金融委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障经济运行、资本市场稳定,效果显著,体现了金融委的优势。”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国外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相对稳定,有效隔离了外来风险。

对于金融委会议提出的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潘向东认为是比较新的提法。“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体现在其一边连接着投资者和社会资金,一边连接着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从本质上来说,资本市场通过预期来影响经济行为主体。”他表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完善等都在进行,多层次市场正在逐步成为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

针对会议所提的“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潘向东认为,新证券法实施之后,资本市场违法成本提高,有望强化优胜劣汰,避免瑞幸咖啡、康美药业等类似造假事件再次发生。

多项宏观政策可期

金融委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又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基于此,下一步要重点推进五大任务。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三是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四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

五是高度重视国际疫情和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应对,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

潘向东认为,得益于前期政策组合,国内经济3月经济较2月明显好转,4月有望继续好转。而且近期国内资本市场相对稳定。以“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使得国内市场在国外市场剧烈波动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有效隔离了外来风险。

但是,未来疫情如何演变是个未知数。在他看来,发达经济体疫情演化超出预期,成熟经济体不仅没有有效避免瘟疫的蔓延,而且还有加速的趋势。这些国家医疗资源相对充裕,应该不会有极端事件的产生。但对于医疗资源缺乏、卫生环境相对糟糕一些的发展中经济体,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景象。

这导致中国面临双重境外风险向内传递的可能。一是国际疫情导致世界经济下行加剧,冲击我国国际贸易;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风险可能通过情绪、资本流动、资产互持、跨境贸易等渠道冲击境内市场。因此,国内仍需要做好政策对冲。

“政策工具的推出首先是需要有底线思维,就是避免发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损。为此,我们的经济政策出台先不需要探讨如何采用刺激政策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达到多少,而是要有限的政策工具去保就业和保民生。”潘向东认为,只有等全球疫情有趋势性改变的时候,我们才步入再启用“非常时期危机增长模式”的时机。

宏观政策方面,预计财政货币将继续发力。潘向东分析,央行多样货币政策工具依然可期。一是降息。他预计,4月中旬央行在MLF续作方面将会大概率下调MLF操作利率20BP,随着“OMO—MLF”下调20BP,4月20日商业银行一年期LPR报价大概率也会下调20BP,5年期LPR也将会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中长期贷款利率也将显著下行。

二是降准。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存款准备率依然在9-12.5%,存在进一步调降空间。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疫情之后,央行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规模总计1.8万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BP,预计未来还将运用低成本的普惠性资金支持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此外,4月积极财政政策将接力货币政策发力,其中上调赤字率、加大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等,股票学习网,以及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中新增一期十年国债发行,并将50年国债发行时间提前至5月份,预计都将推动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

多举措支持中小银行


本文Tags: 金融,58字,定调,资本,市场,坚决,打击,欺诈,提升,活跃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